:::
2022/01/10 

副刊

【墨田拾穗】民以食為天

◎豐饒

 臺語俗諺有「吃飯皇帝大」,常民俚語中也有「民以食為天」;食衣住行民生四大需求中,以「食」為首,可見「食」的重要性。我們從出生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終生幾乎無日不食,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吃」的境界?那些與吃無關卻又必須「吃」?

 不論是三千年前的孔子,或是現代巨富,對「吃」都各有堅持。孔子說自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還說了經典名言:「人莫不知飲食,鮮有知味者」,證明孔子是既重視又講究吃食的。重視「吃」,是因為它是維持生命的必要養分,人沒有食物,很快就會餓死,所以講「仁道」的孔子和孟子,在養民問題上,都重視「民以食為天」。

 在春秋時期,農業不發達,交通網絡不通暢,以致農產品只能求一家溫飽和繳糧納徵,因此,「養民」就須重視農桑。

 國人習俗,莊稼人不吃牛肉,主要是敬重「牛」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在農業時代,牛是重要的勞動力,吃重的農活幾乎都由牛隻承擔;在封建時代,皇帝在「衅鐘」祭天儀式祝禱後才能吃牛肉,一般百姓是捨不得吃牛肉的。從西漢到北宋都訂有律法,凡無故殺牛者,都是要判重刑的。電視劇「包青天」裡,有人割了鄰居牛隻的舌頭,受害人到府衙告狀,包公叫原告「把牛殺了」,原告「無故殺牛」被檢舉,包公因此抓到割牛舌頭的兇手!

 「民以食為天」,「吃」不只是吃飯、吃零食,它不僅是「咀嚼」,還是日常用語,比方「吃虧就是佔便宜」,「虧」要如何「吃」下去,便屬於人生哲理。再如鬥毆失手鬧出人命,是要「吃官司」的;驚奇和意外時,「吃了一驚」;《水滸傳》裡,魯智深行俠仗義行走江湖,看不慣鎮關西強霸民女,對欺凌弱小的鎮關西大吼一聲:「吃我一拳頭」,三拳打死鎮關西;《西遊記》裡的豬八戒,不時揮舞手中的釘耙,喊著「吃我老豬一釘耙」,不論是吃虧、吃官司、吃驚、吃一拳頭、吃一耙子,這些「吃」都與咀嚼無關,卻是大家熟知、常「吃」的,只是這些「吃」法,有點讓人「吃不消」!

 佛家有一種說法:「酒肉腸中過,佛在心中坐」,意思是:吃肉喝酒那是「外相」,「信佛」才是心裡的。心中有佛,看人見物處處是佛。有人食前方丈,卻苦於無處下箸;有人一飯千金,卻食不知味;有人簞食瓢飲,卻樂在其中。只有曾挨餓受凍的人明白飢餓時,吃什麼都是香的。我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環境中,即使天天山珍海味,也有吃膩的時候;現今想吃什麼便可上網訂購,即使深夜都有快遞送達,更須珍惜食物。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