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31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深化災防意識 打造韌性家園
 因應氣候變遷與環境變異,國軍配合政府災防體系運作,執行各項清淤、疏濬工程,除驗證專業技能,並發揮有效戰力,恪盡心力守護家園。(本報資料照片)
【全民國防】深化災防意識 打造韌性家園1
【全民國防】深化災防意識 打造韌性家園2

◎朱祥中

 今年4月9日,美國情報總監辦公室公布《美國情報系統年度威脅評估》指出,氣候變遷和環境衰退的影響,將造成直接和間接的混合威脅,包括對經濟的威脅、加劇政治動盪、增加人為的風險因子、更多難民、新的地緣政治競爭格局等,這些問題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將持續發揮影響力。

 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5月頒布的《國家發展計畫(110至113年)》,在前瞻全球大趨勢時特別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面臨最嚴峻的經濟和社會挑戰,而臺灣是全球複合式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19年,我國氣溫平均24.35℃,較2011年上升約1.3℃,因國內氣溫上升呈明顯加速趨勢,且面臨極端高溫頻率增加、短時間降雨強度增強及季節降雨型態模式轉變等挑戰,須審慎面對降低土石流、洪患、乾旱等災害之發生頻率與規模。

 荷蘭海牙法院5月26日下令石油巨頭公司荷蘭皇家殼牌減少碳排放,於2030年底將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供應商和用戶的排放量,須較2019年淨減少45%。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認為,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國際秩序,對國家內部也造成更多新的挑戰,如乾旱、土壤流失、水資源枯竭和海洋環境退化等,會造成饑荒、土地劣化、洪水等現象,導致人們失去土地、工作、住宅和食物,對女性、貧困、弱勢等邊緣化族群產生各種影響,以致增加國內衝突、人口移動與難民,讓國家脆弱度更為暴露,衍生其他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在威脅國家安全條件上,更具優勢。

 由此可見,環境衰退的問題,不僅國家須有全面且具體的方案,社會組織、企業及民眾亦應以「當責」的態度,在所及範圍善盡一己之力。

 災害直接與間接影響加劇

 中國大陸常年乾燥的山西省於10月2日起連續暴雨,截至10月8日全省共撤離約5萬5千人,停產煤礦60座、非煤礦山372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14家,在建工程1035個停工,關閉166個風景區,災後統計約176萬人受到影響,12萬人流離失所,約1萬7千所房屋嚴重受損或毀壞,19萬公頃的農作物被破壞。2020年山西省煤炭產量為10.6億噸,占總產量的25%以上,此次災害對恰逢能源短缺的中國大陸而言,影響不可小覷。

 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則自11月18日晚開始持續降雨,導致奇圖爾、卡達帕、卡努爾和阿嫩達布爾等至少5個地區引發大洪水;迄11月23日,至少30人喪生,數以千計的災民流離失所,另估計有逾百人被洪水沖走,一些地方鐵路和公路交通中斷;官員表示,水壩破裂更導致進一步的洪水氾濫,數百個村莊被孤立。

 美國12月10日晚間,龍捲風群橫掃阿肯色、伊利諾、肯塔基、密西西比、密蘇里、田納西等中西部和南部州郡,至少36場龍捲風,通常距離不會超過6公里,但其中一場龍捲風共移動了超過400公里,4個州逾33萬用戶斷電,迄14日仍有約105人下落不明,造成數千人流離失所;美國國家氣象局10日發布龍捲風預警時表示,預計至少2500萬人將會受到此次龍捲風襲擊的影響。聯邦最高災害應變官員表示,氣候變遷的影響已難翻轉,威力更強、更具摧毀性和致命的風暴,將成新常態。

 即便是國力雄厚的大國,面對惡劣無情的天災時,百姓依舊措手不及,尤其災害發生不僅危及生命,災後更要面對飲水、糧食、疾病、電力、教育、工作、治安等各層面問題,也形成對國力韌性的挑戰。因此,運用平時強化個人面對天然災害的認知與準備,可視為保障個人與家庭生命、財產的關鍵技能,同時也提高社會抗災的程度,更有利民眾面對地緣政治產生衝突時,發揮自救與互救的能力,形成另一種穩定社會民心的力量,對整體國家安全更具保障。 

 多元教育提升災防能力

 首先,我國在校學生由教育部自民國92年起,陸續推動「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92-95年)、「防災科技教育深耕實驗研發計畫」(96-99年)、「防災校園網絡建置與實驗計畫」(100-103年)、「學校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精進計畫」(104-107年)、「建構韌性防災校園與防災科技資源應用計畫」(108-111年)等防災教育深耕計畫,不僅是建立學校耐災能力,更願落實「安全的學習設施、學校災害管理、降低風險與耐災教育」等防災教育推動政策目標,達成「建構韌性防災校園」之防災教育願景,培養年輕學子防災知識、態度及技能。

 在企業、組織、社會及公家機關(構)等單位的教育,則多倚靠內政部消防署的能量。消防署不僅專注防火防災,深化所屬單位能力,也運用民間救難單位輔助救災與協助宣導,依各類法源,分別成立「義勇消防組織」(消防法)、「災害防救團體」及「災害防救志願組織」(災害防救法)等3大類消防志工,服務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消防局,協助執行火災搶救、防火防災宣導、緊急救護、車禍救助、山域搜索、水域救溺、社區災情通報等任務,參與人數迄今年4月15日,義消已達43190員、災害防救團體隊為4598員、災害防救志願組織隊則為1499員。

 同時為強化社區與民眾自主防災能力,爰自2018年起,積極推動防災士培訓與認證制度,同年8月10日頒布《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若村里和社區民眾願意參與韌性社區推動,可以社區為單位,派出2名參與防災士教育訓練,完成「基礎急救訓練」、「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含情境練習)」、「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等15小時的課程後,通過學科與急救技術測驗,將獲合格認證。平時可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遇災害初期,可協處滅火救助、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等災害應變措施;災後可持續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組織復原重建。

 截至11月底,全國已培訓防災士9439員,尤其人口較稠密的直轄市占比約24%至6%,餘各縣市占比約3.55%至0.4%之間,顯示六都占比高於各縣市,但培訓成果與都市人口比例尚未成正比,有待民眾、社區、企業等單位主動投入,共同實現韌性社區的願景。

 結語

 雖然氣候變遷加劇,且臺灣國土環境脆弱敏感,但這是我們所生活的土地,沒有人可替代吾人應有的熱愛與關注。如何不單單享受前人所遺留的豐盛,還能將其轉換為加倍的恩典,遺留給世代子孫,無法憑藉單一人力或僅靠政府所為;面對極端氣候的長期抗戰,需由跨世代合作,展現充足的勇氣、智慧與恆心,因此,要透過教育的扎根,才能把這個技能,內化於法律、文化與道德,讓屬於臺灣人的精神內涵,通過主動學習與積極參與災防相關知識與實務的行動,在漫長的歲月裡,累積為這塊土地互依互存、互信互榮的底蘊。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