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10 

社論

【社論】堅信民主自由本質 因應中共「混合戰」威脅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於華府外籍記者俱樂部表示,中共近年不僅濫用科技戕害新聞自由,更利用民主社會自由開放之媒體平臺,進行所謂的「大外宣」與散布假訊息。他特別提到,臺灣正處於北京當局假訊息與網路攻擊的「混合戰」前線,美方對此始終密切關注,將與我政府、公民組織持續合作,支持自主且基於事實的新聞媒體,建立臺灣社會應對各類型外來滲透、侵擾行為之韌性。

 「混合戰」仍是發展中的軍事理論,因此尚無公認的定義。其綜合意涵,係指融合傳統與非傳統、正規與非正規方式,搭配政治、外交、法律、心理、宣傳、資訊,乃至犯罪行動等不對稱作戰手段,所進行的新型戰爭模式。「混合戰」概念雖與「灰色地帶衝突」相似,然「灰色地帶衝突」不包含正規作戰手段,惟二者均以「認知控制」作為核心目標。

 西方學者論述「混合戰」或混合形態威脅時,常用冷戰時期,蘇聯以宣傳夾帶假訊息手法,進行隱蔽顛覆的行動,以及冷戰後,俄國對車臣、喬治亞、烏克蘭的軍事衝突,作為「混合戰」進化與運用之例證,認為俄國近年影響歐美選舉,已將「混合戰」推升至新的境界。然俄方卻反控西方國家才是開展「混合戰」攻擊的起源,如在北非和中東推動「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民主化運動,即是西方國家以非軍事手段,實現國際政治與戰略目標,改變戰爭規則的典型。

 論述源由似各自成理,但正如俄軍前參謀總長格雷希莫夫,對於俄國「混合戰略」框架、狀態分類及操作方式的說明,指「混合戰」的各種手法運用,目的是透過國際宣傳、民間網路等管道,盡可能創造對目標國政府不利的認知,進而對該國領導階層施加壓力,甚至分裂社會,最終產生對俄國有利的影響。

 我國面對中共的威脅,自當對上述描述有身處其中之既視感。事實上,中共對臺「三戰」即是「混合戰」的代名詞。北京自2003年啟用「三戰」以來,在「法律戰」方面,藉修訂、解釋國際條約,或推動「反分裂法」等內部立法方式,限縮我國際活動空間,營造其行動之法理正當性假象;配合「心理戰」手段,伺機以軍事演訓任務擾亂臺海周邊情勢;再針對目標民眾群體釋放不實訊息,製造臺灣社會混亂紛擾,強化「輿論戰」成效。

 中共對臺進行「混合戰」從未間斷,只是隨其操作手法日益純熟,配合重大事件發展,而有程度差異。例如中共當局曾放話要將臺灣「黎巴嫩化」,癱瘓臺灣社會與經濟發展;近例則如新冠肺炎疫情大規模爆發後,北京操作網軍或內容農場,產生「美國沒賣1劑疫苗給臺北」、「數萬名臺灣人蜂擁到大陸接種疫苗」等假訊息,透過主流通訊軟體,迅速傳播臺灣疫況與防疫作為的負面報導。凡此,皆是中共利用民主自由社會開放特性,遂行「混合戰」之例證。

 鑑於「混合戰」的認知控制威脅,旨在運用各種媒體途徑,達到改變公眾輿論走向,影響目標國政府與民眾態度立場。臺灣社會為捍衛民主政治與自由生活,應採取積極舉措,遏制中共的「混合戰」威脅。

 欲瓦解中共設定的「混合戰」框架,我們應結合全民國防教育,提高民眾對混合威脅本質的認識,並理解建立團結抗敵心防的重要性,且應針對國家安全議題之各面向,進行廣泛的脆弱性風險調查,藉以形成監測指標,完善因應混合威脅之早期預警。此外,亦應強化內部和外部多層次合作,對內促進政府與民間、不同機關間之協調,發揮整體國力,厚植應處威脅能量;對外爭取國際支持,和同樣遭受混合威脅的民主國家增進合作關係,包括情報交流、聯合演訓等。

 綜言之,虛假訊息作為混合戰的關鍵武器,破壞的是人類族群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的是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且藉由傳播科技不斷進化,成為開放社會的全新敵人。身為國際民主社群一分子的我們,自當不能輕忽混合戰的危害,更應堅信,正因民主自由的開放本質,才能公正檢驗並抵禦一切虛假訊息,此乃我與專制政權之最大不同。專制政權或許能發動混合戰,但因缺乏韌性的僵化本質,影響終究有限,民主自由始終都是勝利的一方。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