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15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地雷 來自地下的恐怖威脅
【韜略談兵】地雷 來自地下的恐怖威脅1
【韜略談兵】地雷 來自地下的恐怖威脅2
【韜略談兵】地雷 來自地下的恐怖威脅3
【韜略談兵】地雷 來自地下的恐怖威脅4

文:李思平

 地雷最早在13世紀就被中國所運用,從最早詳述地雷的古書,15世紀初明朝的「火龍神器陣法」中可得知,地雷已有各式各樣的形式和觸發方式,包括守軍主動點燃火繩,或透過壓力板啟動類似簧輪機的結構來引爆地雷,而數個世紀後的歐洲又有運用更先進的燧發機引信,但整體而言因缺乏穩定性、容易受潮、不發火機率高,地雷的嚇阻效果遠大於殺傷力。

 不過,在19世紀初中期運用更穩定的電擊發和雷管引信,且應用威力巨大的TNT炸藥後,地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極大量的運用,更在二次大戰期間,發展成今日常見地雷的多種樣貌。

引信形式

 為滿足不同防禦情境,20世紀初的地雷已有壓力式、絆索式、遙控式等引爆方式。壓力式為最基礎的形式,當敵人或載具踩上地雷的壓力板時,在超過額定重量後,壓力板即會解除引信保險並引爆地雷中的炸藥。絆索式則為透過牽引在引信桿上的絆索,在敵人拉扯絆索後,引爆地雷。遙控式是透過守方在安全距離外按壓電力扳機,令電力點燃引信後再引爆地雷。

 此外,為提高反制車輛的效率,在二戰期間也發展出了桿式引信,即便在履帶或輪胎不直接碰觸地雷的情況下,只要車輛通過而碰觸引信桿即能引爆,且在底盤中央引爆的破壞力更強。之後,為提高地雷的隱蔽性與穩定性,甚至運用水雷的磁力引信,可對通過車輛的金屬部位產生反應,不論車輛的任何部位是否與地雷有直接接觸,都能引爆。

地雷種類

 地雷種類和可應付目標及情境相當多樣化,依目的可區分為人員殺傷雷、戰防雷與特種地雷等3大類。人員殺傷雷是地雷的最古老型態,主要以震爆配合破碎殼體或破片,針對軟目標進行殺傷;戰防雷則是反制包括戰車在內的車輛,它通常配備更大磅數的引信,以及更大量的炸藥,甚至會配備指向底盤的爆炸成形彈頭(EFP,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可輕易貫穿薄弱的裝甲並毀傷人員暨油彈。

 特種地雷則包羅萬象,從至今仍在使用的照明雷,到被國際禁用的化學雷與不再使用的戰術核子雷等,都屬於特種地雷的範疇。以照明雷來說,它本身不具殺傷力,但它在被敵人觸發後(通常使用絆索引信),會將照明彈拋射至約500英呎(約152公尺)空中,接著展開降落傘時開始燃燒,發出高達11萬燭光的白光,可持續20秒照明直徑約600英呎(約182公尺)的範圍。

部署形式

 地雷雖然都是靜置於地面,但也會因功能和殺傷機制不同影響部署形式。傳統部署形式為淺埋於地面,以不容易遭敵人發現,仍能令引信作用為原則,殺傷方向由下至上;不過,德國在二戰所發明的S地雷則開創全新啟動形式,它在啟動後會將人員殺傷雷拋向半空中,接著將鋼珠炸往四面八方,使地雷具備空爆能力。

 另外也有不需埋入土中的定向雷與快速部署雷。定向雷中最知名的莫過於M18闊刀人員殺傷雷,引爆時可將700顆鋼珠撒向正面60度角的範圍,並具有50公尺的致命距離與100公尺的殺傷距離。這類地雷也因其定向特性,適合用於防守等任務。

 而快速部署雷則是利用航空器、砲彈或車輛,快速撒布人員殺傷雷或戰防雷,前者通常強調單次撒布數量龐大,如每顆僅種75公克俗稱為蝴蝶雷的PFM-1人員殺傷雷,後者則是具備觸地後能自行立起,令彈頭朝上並使用磁力引信的高科技地雷,如捷克的PTMi-D1M就能從特殊的發射器內射出,接著在半空中展開降落傘,在落地後即便傾倒也可以透過腳架立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