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2/25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封控衝擊營運 「陸」外企爆出走潮
 大陸因新冠疫情封控措施,與全球經濟脫鉤,並出現供應鏈斷鏈問題,使得在陸外資企業紛紛退出大陸市場。圖為在北京的蘋果商店。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黃秋龍

 中共「20大」後,德國總理蕭茲於11月4日率德國政商界精英,前往大陸進行訪問,成為首位會見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之西方主要國家元首。12月1日,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亦赴訪與習近平、中共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固然,其等會談都觸及烏克蘭戰爭與臺灣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與大陸均係全球製造業貿易主,大陸尤其需要以德國做為灘頭堡,進入歐洲市場。而今,大陸因新冠疫情封控措施與全球經濟脫鉤、供應鏈斷鏈問題相互伴隨,尤其在陸外資企業退出大陸市場,更將使得大陸面臨走向孤立之難題。

強制要求建立黨支部

 蕭茲與習近平會晤時,不僅強調對話必要性,且談及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以及維吾爾族人權、臺灣政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等當前國際爭議話題。固然,在大陸投資的德國大企業,需要遊說蕭茲訪陸,以促進其等在陸營運利益。事實上,蕭茲此行訪陸,並未能正面應對實質問題,其中包括:德陸經貿關係仍然缺乏互惠,不僅在市場准入方面對等性不足,而且中共正積極推進在陸外企組建成立中共黨支部;甚至,利用德國政商界與歐盟成員國對中共政策矛盾,持續對外進行統一戰線工作。按照中共「公司法」第19條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展開黨的活動,公司應該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章程第30條規定:「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3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該等規定適用於中共「國企」、在陸外資企業,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德國駐華商會曾於2017年11月,發表聲明反對強制外資企業建立黨支部,指出:「企業做出自由的決定是創新和增長的基礎」,並強硬表態:「如果這種影響外資企業的方式再進一步加強的話,那麼不能排除德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或者對其投資決定另做考慮的可能性。」

 時隔5年,德國《商報》對在陸企業黨支部及其影響進行抽樣調查,從所發出問卷發現,化工巨頭巴斯夫、西門子的回覆,證實該等企業內設有黨支部。賓士公司、福斯、寶馬等企業,則不願公開回答,惟根據《商報》自行調查,以上企業內部都設有黨支部。據該報從企業內部文件,以及知情者透露消息顯示,至少有一家德國達克斯指數企業的在陸工廠,其黨員參與工廠選址、經營模式,以及人事安排等決策過程;《商報》認為,其他德企也面臨同樣局面。歐盟駐華商會認為,在陸外國企業愈來愈擔心執政的中共過多介入企業運營,此次《商報》採訪專家一致認為,在陸外企正在逐漸失去對業務的控制。可見,即使在陸德國企業,亟需蕭茲訪陸,以促進其營運利益,實質上卻難掩德企必須在大陸「政治正確」的經營難題。

大幅減少營運規模

 儘管中共動態清零政策轉向調控放鬆,然而大陸「國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卻出現矛盾。一方面,大陸仍持續面臨經濟、房地產低迷、能源短缺、糧食安全風險,以及全球供應斷鏈多重打擊,然而大陸卻未與全球經濟全面脫鉤,全球貿易、投資、外企、基金,仍熱中大陸市場投資。二方面,大陸經濟轉向實體與內向型發展,卻缺乏證據表明「去全球化」正在大陸落地,或者外資企業將全面退出大陸,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當前美「中」高層重啟接觸對話,可是美國與國際正在放緩對陸貿易步伐。不僅多家大型跨國公司,包括蘋果、高通、愛迪達、耐吉、樂天、三星等,因中共政策不確定高風險、分化西方陣營加劇、地緣政治惡化等因素,已陸續宣布退出大陸,轉向越南、印度等,彼此具有供應鏈高互信之國家,進行「友岸外包」貿易;而且,即使未全面撤出者,也大幅減少大陸營運規模。

 再者,美國自今年起,即與我國、越南、印度等地區,強化雙邊貿易關係,且持續強勁增長。可預見的是,外企科技行業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將會持續調整大陸業務、縮小規模或退出大陸。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至2024年底,大陸將新建31座晶圓廠,此「廠海戰術」,不僅將出現產能與庫存過剩,導致殺價競爭,而且成熟製程晶圓廠,也可能難與享有充分政策補助的大陸半導體廠相抗衡,導致部分二、三線產商,被迫退出大陸市場,讓陸企半導體廠坐大。可見, 所謂「『國』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仍存在著主客觀矛盾,表明外企被迫退出大陸市場的客觀矛盾,並非人們主觀意志所能轉移。

 固然,中共防疫政策調控放鬆,主觀上看似有助於緩解脫鉤斷鏈困境,客觀上卻伴隨著在陸外企退出大陸市場難題。一方面,在陸大型外企留駐大陸,固然具有政治指標作用;然而,外企科技、服務業與中小企業,卻選擇退出大陸。二方面,美「中」經濟脫鉤是許多因素導致的結果,美「中」貿易戰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尤其,中共加大高新科技投資擴廠,恐將產生外企被迫退出大陸之反作用;甚至,大陸缺乏版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私營部門財富的流失,以及勞動密集型製造商出走,會使其日益失去對外國企業之吸引力,再現脫鉤斷鏈困境。

(作者為元智大學兼任副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