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05 

副刊

【墨田拾穗】勞而不怨

◎豐饒

 我們讀《論語》,常因年代久遠而出現理解不足的情形,也因為理解不足,以及時代變遷而曲解孔子的意思。即以《論語.里仁篇》裡的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以這篇章句來說,不少人會對「幾諫」這兩個字「誤會」成「幾次勸諫」;「勞而不怨」變成了「做家務事或農務不抱怨」。其實,這完全誤解孔子的意思了。

 以白話文來翻譯這篇章句的含義,孔子說:「侍奉父母時,一旦發現父母犯錯,要委婉地勸阻;即使自己的勸阻未被接受,也不要輕慢父母,仍然要像平常一樣的恭敬父母,儘管內心憂慮,但仍要盡量避免觸怒父母,也不要抱怨父母。」

 在我們年幼時,父母在我們心中幾乎是「神」一般,能「變出」子女所需要的一切,慢慢長大後,明白父母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就會犯錯,一旦發現父母「也會犯錯」時,雙親在我們心中的形象開始「崩解」,在侍奉父母時,難免會表現輕蔑的態度或出言不遜。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看到當時社會上有這種兒女輕慢父母、臣子輕視或敵視國君的情形;因此,才會語重心長地勸告學生、臣子和一般民眾:即使發現父母、國君犯錯,也要婉轉地勸導,若父母或國君不聽從自己的意見,仍然要像平常一樣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國君,千萬不要給父母臉色看。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以現代觀點來看,「不是的父母」應該解釋為「天底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不應曲解成「不會做錯事的父母」。因為人難免犯錯,「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一個懂得「改過的人」是受人尊敬的。身為兒女的,眼看著父母犯錯卻無力阻止,面露愁容,父母必定會感到愧疚,也許會因此改變心意。

 其實,在《論語.里仁篇》裡,孔子的學生子游對這篇章句有所「補充」,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子游的觀點是:「侍奉國君,進言要有分寸;國君的決策不符民眾需要,臣子固然要進諫,但一定要有分寸,『不失儀節』是進諫的第一要務;對朋友的規勸也如此,說話踰越尺度,就會惹人厭。」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先聖先賢教誨我們的哲理,在今天依然受用。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