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6/26 

社論

【社論】聰明使用網路 不成為假訊息傳播者

 近年來,中共不斷加強對我國的軍事威懾,並常態化在周邊空海域以機艦進行侵擾。此舉意在製造軍事壓迫,但黔驢技窮,其恫嚇的影響已明顯遞減。然而,中共亦試圖以不見煙硝的認知作戰模式,冀望透過散布錯假訊息,改變國人認知,並進而瓦解國人心防,殊值警惕。

 認知作戰概念緣自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一篇報告,明確定義認知作戰是一種超越傳統陸、海、空等空間,運用非常規作戰方式,利用每一個人的心理偏見與反射性思維,透過科技網路,操控人類思維,引發思想改變,進而產生負面影響。

 認知作戰的概念出現後,立即引起各國重視,並將其應用於軍事理論,進行相關的研究與防制作為。例如,前美國陸軍戰爭學院院長羅伯特.斯凱爾斯,曾經總結北約作戰理念:「勝利將更仰賴掌握精神文化,而非占領地理上的制高點來加以定義。」此概念也影響到共軍的戰略思維,共軍「國防科技大學」自此認為,認知作戰是以輿論宣傳、心理勸服以及意識形態鬥爭等方式,獲得人們在思想、信仰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主動權。

 簡言之,認知作戰旨在透過資訊釋放,影響並破壞特定對象的社會信任網路,加深對立、降低士氣,達到打擊對手和遂行己方目標的目的,其中最常見的手段,就是透過網路和社群媒體,向特定對象廣泛釋放假訊息。

 烏俄戰爭提供世人對於假訊息在戰場廣泛運用的實例。去年2月戰爭開打後,俄羅斯總統蒲亭曾聲稱,烏克蘭正在頓巴斯地區實施種族滅絕,其後中國大陸廣泛傳播烏克蘭在亞述營挖掘萬人坑,進行種族滅絕的謠言。這些假訊息的目的,當然是要合理化俄羅斯侵烏以及削弱烏克蘭的道德性。另外一個例子則是俄羅斯聲稱,南韓2名義勇軍戰死於烏克蘭,目的是嚇阻他國人民協助烏克蘭作戰,事後也證實消息來源不實。

 在資訊難以取得且證實,以及滿足閱聽眾需求情形下,提供了假訊息流通的市場。由於網路資訊傳遞快速,假訊息在沒有足夠的查證時間下,很容易到處傳播。根據「國際事實查核組織聯盟」的統計,烏俄戰爭中的一則傳言,1天之內便可以傳進17個國家,這樣的速度也讓野心家看到操作認知作戰的機會。

 中共一向對臺灣虎視眈眈,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國防部曾說明中共對臺散布假訊息的實例,包括去年8月中共在臺灣周邊大規模軍演期間,曾發布一張軍艦位處於花蓮外海的照片,以及今年4月中共再度大規模軍演,冒充我官兵名義於社群平臺散布「國軍做得不夠好」等內容,證實都是假訊息。析言之,中共一方面欲透過影音傳播效果,製造兵臨城下的錯覺,並藉此挑起我國內部爭議,削弱民眾對政府及國軍的支持;另一個目的是意圖挑起國人對國軍的不信任,打擊對國軍捍衛國家安全的信心。

 上述案例只是中共製造假訊息的冰山一角。事實上,中共近年來透過不同途徑,大量製造假訊息進行認知作戰,只是妄想在沒有把握進行武力侵臺情況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目的。

 了解中共製造假訊息的途徑及目的之後,國人必須認真思考,如何粉碎中共圖謀。近年來,政府在各級學校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目的就是要建立辨識真假訊息的能力。軍事專家亦曾分享,要防制假訊息流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落實「三不一要」。首先,現代人常出現只看標題的新聞速食習慣,必須改變與調整,「不要只看訊息標題」,而應詳閱內容,以避免被誤導;其次,在自媒體氾濫下,許多在網路流傳的訊息,很多來都來自內容農場,真假難辨,切記「不要隨意轉傳」,以免成為假訊息傳布的幫凶;同時必須做到「不輕信訊息內容」,要培養識別新聞的素養;最後是「要查證」,隨著社群媒體的增加以及資訊傳播快速,每個人都應建立訊息查證的觀念和能力。

 綜言之,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我國是全球受到境外假訊息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並蟬聯10年榜首,顯示中共對我的滲透無所不用其極。此一現象與中共的認知作戰密切相關,也顯示中共在心理層面對我國的打擊力度。為遏制其圖謀及野心,國人必須深切體認辨識假訊息的重要性,並且建立強大的精神武裝,防止中共計謀得逞。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