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01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陸怨聲載道
 中國大陸升學考試方式和制度造成的人為不平等現象,讓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走上街頭。圖為北京高中生排隊參加高考。(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鍾言

 中國大陸陝西省西安市逾萬民眾日前聚集在新城光場、省教育廳及各區「國家信訪局」前高喊「西安娃,要上學」,吸引數萬人圍觀,由於人群愈聚愈多,西安市政府隨即派出大批警力至現場維持秩序,並封鎖多條道路;連續數日的抗議,迫使西安教育局出面澄清:「官方數據」顯示,河南「回流生」(戶籍在西安,但學籍不在西安的學生)人數僅 3608 人,僅占全市報考人數 3.5 %。

 引發這場嚴重抗議事件的起因是:西安市高中升學考試(以下簡稱「中考」)出現大量河南「回流生」搶占名額,致使西安本地學生落榜;這些原本可以考取西安排名較前的高中學生家長,冒著被抓捕的風險,也要走上街頭抗議考試不公。據中國大陸網路新聞報導,2023 年西安市的「中考」生裡有4萬名河南「回流生」,使得設籍西安的學生無校可讀,引發眾多家長質疑「回流生」資格。這些「回流生」,理論上應是符合資格才能應試;實際上,這些「回流生」卻是為3年後的「高考」(大學升學考)提前卡位;由這場抗議事件可看出,中國大陸升學考試方式和制度造成的人為不平等現象,已讓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到了必須走上街頭的地步。

升學制度失衡 爭搶名校

 與中共「建政」前相比,只有少數處於頂端的統治者「做了主人」;除了毛澤東從「匪」翻身成「國家主席」外,一般人沒有誰能真正「翻身」。70年來,中國大陸百姓不只耕作、居住的土地都是「國家」的,就連子女讀書,也因城市與農村戶口之別而出現「升學歧視」。這種人為的限制,導致西安「中考生」家長上街抗議。在中國大陸,大學錄取並非依據「全國一致」的錄取分數標準;而是基於學生在各省「高考」成績的排名,有些學生在教育資源較高的省份就讀,卻去錄取標準相對較低的省份參加「高考」,鑽「省籍差異」漏洞,以獲得更大機會入讀更好的大學;「回流生」引發西安學生家長憤怒,原因在此。

 中國大陸優質名校俗稱「985院校」或「211院校」。「985院校」起因為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大陸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著名高水準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教育計畫」。「985」大學在綜合實力、學科教育及科研方面,都居於中國大陸大學領先地位和一流水準,當然也是全大陸高中生嚮往的大學。而俗稱的「211院校」,是「21世紀的100所重點大學」,是中共在中國大陸各地挑選出約100所大學設立的「重點高校」,這些學校可優先獲得各種資金挹注,以提升教學水準。西安「中考生」家長抗議的癥結就在防堵3年後,孩子進不了「985大學」或「211大學」。

 7月21日,西安市教育局被迫公布「徹查3千名回流生資格」,證實部分教育機構造假,經查證屬實後,取消5名考生學籍。由於陝西省人口不到4千萬,卻擁有3所「985」、8所「211」頂尖大學;鄰近的河南省人口約1億,卻只有1所「211」大學,升學資源懸殊,自然引起爭搶。

 在中國大陸讀大學,並不是參加大學聯考分數達標就行了,不少大學是有分配名額的;即使分數達標,身分資格不符,照樣落榜。在共產黨的社會裡,「階級世襲」始終存在;共產黨一貫強調:「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世襲」社會裡,一些紅二代、紅三代憑著祖蔭可以低分進北大、清華。此外,由於各大學錄取資格除了分數外,也會分配各省的錄取名額,這也是為什麼大批的河南家長為孩子將來進頂尖大學提前卡位、鋪路,凸顯出大陸城鄉差距、教育不公的沉疴,已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窮人翻身夢想破滅

 中國大陸升學考試,雖然是「全國」統一考試,但因應「全國」不同地區發展程度差異,學生生活體驗不同,各地考生應考的試卷亦不同,大致分為「全國卷」以及「個別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浙等地「完全獨立卷」或「部分獨立卷」。但因大城市或沿海較發達省市的考生與內陸較落後省市的考生考卷不同,出現公平性的爭議,但中共教育部門無視於此,依舊按地域分配名額、按省界劃分;考生能不能進「985大學」,不僅看分數,也看地域,更看身分。由於各地大學有權決定在各省收錄的學生名額,形成「即使成績相同,考生也會因所在戶籍不同,而不能被同等級院校取錄」的現象。這種人為「錄取歧視」的背後,反映的是地方保護主義和嚴重的戶籍歧視現象。這些分數達標卻未能進「985、211」名校的,不少是戶籍在農村的孩子;當初相信中共高喊「窮人翻身」的農民,70年來,為了讓孩子能透過讀書「改換門庭」的夢已完全破滅。

 中共自「改革開放」後,仍保留「戶籍制度」,無論出生、教育、工作、居住等方面都受戶籍影響。在農民工或異地勞工流動頻繁的今天,戶籍制度已不符社會所需;經濟發展的背後,其實是不少外地勞工、農工民用青春、勞力、血汗,以及與家人分離的代價換取的。這些到外地工作者,理應融入務工的城市、享有當地包括教育、考試、醫療等各種政策保障,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北京、上海等地雖推出讓「非當地戶籍但居於當地的考生」在居住地應考的政策,但規定考生的家庭「必須在當地有穩定居所、工作,以及繳納一定年期的社保證明」等,即使如此高門檻的升大學考試制度,讓基層農民工子女「看得到吃不到」,卻仍受到北京、上海本地人抗議。

 有中國大陸民眾「建議」中共教育部應統一考卷、統一標準、統一分發,但負責教育的官員卻說:「中國大陸幅員廣闊,各地經濟發展程度有明顯差異,加上內陸基礎教育資源薄弱,即使平等錄取,仍未能達致公平。」其實,百姓心裡都明白,中共寧可讓大學考試失去公平,也不肯讓權貴放棄低分進清華、北大的特權。中國大陸青年想要藉苦讀進好學校、翻身、改換門庭,只能從推翻共產黨政權做起。(作者為新聞工作者)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