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2/20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北韓動作頻仍 牽動東北亞情勢
北韓近期曾向俄國運送大批軍事裝備與彈藥,顯示雙方正持續加強合作,威脅全球秩序。圖為衛星先前拍攝的北韓邊境車站動態。 (取自「北緯38度」計畫網站)

◎鄒文豐

 美國、日本、南韓10月在東海舉行暌違7年的聯合軍演,隨後於朝鮮半島南部舉行聯合空中演習,以加強3方安全合作因應北韓威脅。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北韓並未針對此2次演習做出有如以往的強烈反應;正當國際社會密切關注加薩戰事,而平壤當局動向未明時,北韓官媒「朝中社」發布對其非洲盟友烏干達、安哥拉進行「告別訪問」消息,同時馬德里、香港等地亦停止領事業務,此為北韓繼1990年代中期爆發大饑荒後,首見大規模關閉駐外使領館。

 分析可能原因在於,聯合國近年持續強化對平壤當局實施禁運與經濟制裁,即使過去北韓在非洲多國,藉軍火交易、派工援建等途徑賺取豐厚利潤,但這些國家已難向平壤支付外匯資金,由於財政拮据,北韓只能不斷縮減駐外使團。基於同樣因素,平壤重新評估外交態勢,認為可透過向中國大陸及俄羅斯派遣大量人力,並加強與之經濟、軍事合作,維持其政權;9月俄國總統蒲亭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會晤,強化俄朝互動關係,讓北韓確定未來一段時間的對外策略。11月中旬,俄國訪團赴平壤進行經貿、科技合作會談,「朝中社」又宣布成功開發中程彈道飛彈固體燃料發動機,暗示時值烏俄戰爭、以哈戰爭未決的紛亂國際局勢下,北韓正在為掀起下波動盪情勢預做準備。

世局不穩 平壤恐趁隙滋事

 當前,全球有2大區域戰事牽動地緣政治危機。首先是烏俄戰爭陷入膠著。自去年2月,俄國對烏克蘭發動侵略後,烏國在美歐國家援助下,迄今仍能維持在東、南部與俄軍周旋的局面,然戰事向長期化發展,除考驗美歐國家支持烏國決心,因領土主權問題難以妥協,和平曙光亦難出現。

 其次是以色列與哈瑪斯在加薩走廊交戰,早已從以軍報復哈瑪斯襲擊,向牽涉平民遭戰火波及造成人道主義災難、加薩地區未來如何治理,以及以國與巴勒斯坦如何和平共存等複雜難題擴大,不僅以國面臨減少平民傷亡、盡速結束戰事等壓力,在美歐國家乃至於國際社會,所形成對猶太民族或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對立,更是攸關大國聲望的國際政治議題。

 此外,如緬甸軍政府與民兵組織交火,已有朝全面內戰惡化跡象,反映全球類似治理能力不佳政權,隨時可能爆發政局與社會動盪,影響區域穩定。是以,美「中」基於雙方均有廣泛國際利益,以及避免彼此間發生衝突之內、外部需求,於11月中旬舉行領導人會晤,其中最重要共識,即為同意恢復軍事溝通管道,包括兩軍高層交流增進戰略互信、國防部工作會晤保持戰略武器對話、戰區熱線與海上安全磋商等,旨在防範意外衝突,進行風險管控。

 事實上,朝鮮半島軍事對峙僵局,亦涉及美「中」地緣戰略利益,尤其北韓實際已擁有核武,甚至曾模擬針對美國多個城市實施同步核攻擊,儘管東北亞情勢目前相對而言尚屬平穩,然國際社會對平壤趁隙製造危機憂慮未曾稍減。

向俄供武 換取衛星等技術

 今年北韓最受矚目的對外動向,即為金正恩9月中旬,赴俄羅斯遠東地區參訪,期間與蒲亭會晤。金正恩表示,將無條件、全力支持俄國,外界咸認俄朝峰會極可能達成北韓提供俄國軍火,而俄國給予北韓所需戰略物資及軍工科技援助的軍事合作協議。

 隨後,北韓9月舉行其第14屆「最高人民會議」第9次集會,除象徵性通過多項內政法案,最重要的是,平壤當局繼2012年將「核武國家」寫入憲法、去年透過立法列舉動用核武條件後,再度將「擁有核武」載入憲法增修條文;等於昭告天下毋需再與北韓討論棄核事宜,而其底氣即源自與俄關係登上高峰,以及中共對其發展核武的策略性放任。

 10月中旬,美國、南韓官員分別表示,監測到北韓在1個月內向俄國運送1000多個貨櫃的軍事裝備及彈藥,裝載量相當於數十萬發砲彈;俄國外長則於10月18日訪平壤,感謝北韓支持俄國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承諾將完全支持金氏政權,並與北韓保持一致立場。

 儘管美、日、南韓發表聯合聲明,強烈譴責北韓向俄國供應武器裝備;南韓聯合參謀本部估計,至11月上旬,合計經鐵運或海運,已有2000多個貨櫃自北韓運往俄國,推測其主要裝載兩國規格相通的122公厘火箭彈、152公厘砲彈、戰車砲彈與單兵武器等,以換取衛星、彈道飛彈等相關技術。同月21日,北韓進行今年第3度軍用偵察衛星試射,並在歷經今年前2次失敗後,宣稱成功將衛星送上軌道,引發南韓與日本等周邊國家關切。

朝核問題難解 區域安全隱憂

 在朝鮮半島仍處於軍事對峙狀態的情況下,北韓專制政權與「朝核問題」的加乘,使僵局更加複雜難解。回顧「朝核問題」源自1956年,北韓與前蘇聯締結「核能研究合作計畫」,在1962年興建首座核子反應爐,至1980年代每年已可生產約700公斤的鈽;1990年代,北韓為阻止南韓跟進發展核武,並促使美國撤除在半島的戰術性核武器,遂主動提出「半島無核化」主張,更與南韓簽訂《關於半島無核化協議》、《保障監督協定》等約束性規制,卻也揭開至2000年代,2次「朝核危機」的序幕。

 時至今日,北韓不僅已開發出如「火星18型」,射程可能涵蓋美國全境的洲際彈道飛彈,更已先後進行6次核試爆。事實上,平壤當局從未有真正實踐「無核化」的想法,北韓在遭受國際制裁後,始終以實現「受承認為擁核國」及解除各項禁令,為其操作「朝核問題」的戰略目標,因此30年來相關協商均無實際成果。

 而就當前情況評估,「無核化」目標實難依靠協商達成,不僅半島對峙局勢將長期維持,東北亞情勢也將圍繞「朝核問題」反覆跌宕起伏,透過聯合國安理會制裁機制向北韓施壓,雖然成效需相當時日才能顯現,但或將為塑造化解「朝核問題」契機的關鍵途徑。只是在此之前,國際社會恐怕仍須不斷應對北韓的「戰爭邊緣策略」挑釁。

 今年1到9月,北韓試射各型飛彈的次數,已創下歷年最高紀錄,平壤當局和美、日、南韓等國的關係也持續緊繃,外界擔心北韓可能隨時進行2017年以來首次核試,抑或試射洲際飛彈,以「提醒」國際社會「朝核問題」尚未解決。而北韓後續舉動,勢將帶動連串地緣政治效應,也反映東北亞整體情勢,仍充滿牽一髮動全身的不安定因素。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