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7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邁向淨零排放 國際重大挑戰
經過漫長談判,COP28公布決議案,達成能源系統轉型共識,與會代表鼓掌通過。 (達志影像/歐新社資料照片)

◎鄒文豐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去年底於杜拜落幕,198國最終達成「推進能源轉型,在2030年前,以公正、公平、有序方式,加速擺脫化石燃料」決議共識,並呼籲各國在未來數年內,提高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至目前3倍,並減少甲烷排放,以利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目標。

 討論過程中,「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因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收入,強烈反對協議草案「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用語,且哥倫比亞等其他產油開發中國家亦表示,需以化石燃料收入支付能源轉型費用,否則將造成在綠化過程付出高昂代價,有違公平正義。但受氣候變異衝擊最嚴重的島嶼國家,則明確主張淘汰化石燃料,並獲得美國、加拿大、挪威等西方產油國及歐盟支持,形成立場拉鋸。所幸,最後折衷改以「轉型、擺脫」等較為中性,不代表完全棄用化石燃料的詞語代替。

 儘管COP28大會決議,具該峰會史上首次提到應對化石燃料的歷史性意義,所釋放訊號在於,象徵自此催促使用化石燃料步向終點,已屬勢在必行。不過,如同此前歷屆決議,並無法律約束力,難以強制各國採取行動,能否助益達成2015年《巴黎協定》,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攝氏1.5度內目標,參照全球環境狀態,恐難樂觀。另氣候議題交鋒反映國際政治現實,也為人類如何應處跨國環境問題,增添許多複雜變數。

全球暖化逼近臨界點

 會議期間,「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當年度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高出1.4度;科學家警告,雖然自《巴黎協定》確立迄今,全球氣溫升幅每年平均增值在1.1到1.2度間,但如果超過1.5度的年度愈來愈多,國際社會就會對氣候增溫失去控制,而全球暖化很可能在7年內跨越此關鍵門檻。

 眾所周知,升溫1.5度是地球環境惡化的臨界點,「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認為,此時,全球氣候系統將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將迅速增加,當升溫2度時,至少會再增1倍,達到3度時會是4倍。

 現今,國際對緩和氣候變化的作為,可說是在為確保升溫不超過1.5度的目標努力,但現實是,2021年COP26格拉斯哥會議曾達成「逐步減少燃煤」協議,隔年全球燃煤使用卻創新高,即便是支持本次決議的歐美國家,實際上,無論產油量或對天然氣的需求,也仍在攀升。大會發布「全球碳預算報告」更預估,去年各國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68億噸,若計入土地利用碳排量,則高達409億噸,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表示,但願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不會太遲。

 值得欣慰的是,與會各國代表在會議首日就通過已磋商十餘年的「損失與損害基金」設置決議,承諾集資逾7億美元資金,協助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嚴重的國家應對危機。不過,在實際融資執行層面上,還要到今年COP29亞塞拜然大會時,才能進一步討論。

氣候議題成戰略競逐籌碼

 COP28是歷屆規模最大的氣候峰會,惟所呈現的國際政經博弈也更為赤裸。首先,由於生產石油時排放的甲烷對溫室效應影響大於二氧化碳,此次大會決議也首次敦促減少甲烷排放;然事實上,美國在COP26時就已提出「全球甲烷承諾」倡議,矢言減少甲烷氣體,目前已有155國簽署該協議,但中共仍未加入;而根據全球大氣排放相關研究資料,中國大陸是甲烷排放的「重災區」,年均排放量均占全球17%以上,雖然中共已承諾將依計畫進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可是北京當局明顯將氣候議題作為大國戰略競逐的籌碼。

 其次,會議最終協商達成加速擺脫化石燃料、減少甲烷排放等共識,但大會主席、主辦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工業與先進科技部長賈比爾卻仍表態反對,認為並無科學證據證明,淘汰化石燃料有助於溫度控制。而沙烏地阿拉伯能源部長阿卜杜拉齊茲更直言,贊成推動逐步汰除化石燃料的國家是虛偽的;這是因為歷年氣候會議從不缺乏各種承諾、協議,只是從來沒有國家需要真正負責,也沒有國家會因未遵守而遭懲罰,所以要求支持「擺脫」化石燃料的國家,應即刻制定相關計畫。

 即便如此,咸認中東產油國仍將推動加速產業轉型、應對氣候危機的相關工作,而產業轉型需仰賴創新科技、基礎建設,以及諸多製造、工程、規劃人才,在中東國家勢將尋求國際社會協助的情況下,也會加劇美、「中」就拓展國際影響力與地緣戰略的角力。

為永續發展 FAO提3階段計畫

 儘管有諸多恨鐵不成鋼的批評,但COP28大會仍可代表人類為永續發展進行的一系列不懈努力。如作為糧食產業因應氣候變異三部曲的第一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在COP28會議上,發布首份「農業與食品業對抗全球暖化路徑圖」,期望能協助達成《巴黎協定》限制升溫目標,其列舉農作、土壤、水資源、畜牧、漁業、林業等刻不容緩需要挹注氣候融資的領域,以及20個在2025至2050年間要達成的關鍵目標,首要部分在2030年前,減少25%牲畜產生的甲烷,並遏制50%的人均糧食浪費;其次是在2035年前達成森林零砍伐,2040年前使全球永續農業成長75%等。FAO後續還會在COP29、COP30公布第二、三部完整計畫,俾為個別國家提供專門建議,並使各國有足夠時間進行產業調整。

中將責任推向已開發國家

 至於減緩氣候變異事業的最大阻礙,還是在於國際強權的態度,尤其中國大陸為當今全球最大碳排放地區。不過,中共始終認為,與美、英等先進開發國家長久的排放歷史相比,有失公允,亦為將淨零排放主要責任推向已開發國家,更主張有資格獲得「損失與損害基金」援助。當中共反映以本身利益至上的心態,雖無可厚非,然與開發中國家對減少碳排在實際上的執行困難相同,都是落實氣候協議的隱憂。「島國聯盟」首席談判代表拉斯穆森指出,與過去相比,國際社會已逐漸進步,但人類真正需要的是,行動產生決定性的改變。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責任、路徑,與所需或願意負擔的補償資金等,成為氣候議題上,國際政治往返還價的重點,或許也是造成許多環境協議無法全面落實的主因。只是受災小國難以議價,碳排大國總有更高的道德責任,而極端天氣災難對全人類都將產生影響,只能依靠各國共同努力,否則,氣候議題有朝一日將成為國際政治的唯一議題。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