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復生
當前,印度人口世界第一、GDP排名全球第五、經濟成長率超過中國大陸、海外龐大印裔族群政經影響力崛起,以及國土面積與科技能量等已大型國家;同時,印度擁有核武飛彈、太空衛星、航艦與核潛艦等軍力,以及領導「全球南方」戰略意圖,讓印度與美、「中」、歐、日等國合縱連橫張力升高,衝擊地緣政經戰略結構。去年印度總理莫迪走訪華府、東京、巴黎、約翰尼斯堡等,主辦「全球南方之聲峰會」與「瑞辛納對話」,展現領導「全球南方」意圖。 7月4日,「上合印度峰會」發表《新德里宣言》,支持成員國落實擴大本幣結算路線圖,但是印度在《宣言》沒有列名支持中共「一帶一路」,凸顯印度與中共戰略競逐新格局。
莫迪外交出擊 擴大布局
去年3月下旬,日相岸田文雄在印度宣布投資750億美元,在印太地區發展基礎建設。6月5日,美防長奧斯丁訪問印度,敲定「美印國防科技合作路線圖」;6月中旬,美國總統拜登邀請莫迪訪問華府,建構「共同全球議程」;7月,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與莫迪簽署100億美元軍售案;9月中旬,拜登與莫迪在「G20新德里峰會」,發表「29點共同聲明」與「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倡議;11月10日,美印在新德理舉行「外交國防2加2會談」,強化印度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角色。11月下旬,印度與澳洲在新德里舉行「外交國防2加2會談」,強調「對印澳兩國來說,中共是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最大的安全焦慮」。12月初,印度與澳洲舉行「印澳演習23」,強化軍事關係為鞏固Quad鋪路。
印度聯手美歐日的政策思維是「拉攏投入、制衡中共、維持優勢」;同時,印度強調「戰略自主、平衡外交」,發展IMEC牽制中共勢力擴張,敦促美歐日增加對印度投資新供應鏈,降低美歐日對中國大陸市場與供應鏈依賴。印度既從美日歐吸收能量,又堅持「戰略自主、平衡外交」。年來,印度參加「G7廣島峰會」、「上合」、「金磚」、「G20」等多邊機制,又視中共為威脅,並與其有邊界衝突,但印度不希望經貿、科技、金融與中共「全面脫鉤」。去年8月,「南非金磚峰會」期間,習近平與莫迪舉行會談。習近平強調,「印『中』關係改善符合兩國共同利益,雙方應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妥善處理邊界問題」。莫迪則在會談中指出,「維持邊境地區和平,以及遵守並尊重實際控制線,對實現印『中』關係正常化至關重要」。
拜登圍中策略 印度扮關鍵
近來,印度在以哈戰爭傾向與美、以同陣線,暫停舉辦2023年度「印俄領袖峰會」,增加與美歐日國家軍事合作質量,積極爭取美國支持其與中共競爭「全球南方」領導地位,顯露印度聯手美日歐制衡中共漸有成效。
烏俄戰爭與以哈戰爭接連爆發,拜登政府為防範「『中』、俄、伊、朝」聯手,讓美陷入多面作戰困境,積極促成「舊金山拜習會」。拜登向習近平表示,希望高層對話暢通,要求兩軍恢復溝通機制,呼籲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現狀。但是,美「中」關係仍受關鍵變數制約,包括美「中」互視為假想敵、「小院高牆」科技戰不鬆手等。中共當局研判,拜登「天下圍『中』,敲打中共」競爭將持續,對「中」策略不是「單挑中共」,而是結合盟國友邦制衡中共,印度正是美國拉攏的重點國家。拜登展現「拉印制『中』」戰略意圖,習近平祭出「元首外交」突圍,反制美國「排擠」中共布局。不過,「中」方經濟復甦遭遇嚴峻挑戰,加上高科技發展受美「卡脖子」衝擊等,恐難持續「大規模對外經援」,因此反制印度能量將會下降。
增國會互動 為臺印合作奠基
臺海兩岸關係處在主權僵持、軍事對立、經貿互動、人員交流的複雜情況,美「中」戰略競爭則詭譎多變,臺灣企業正擴大中國大陸以外生產基地,印度希望藉此機會吸引有意到印度,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的臺灣企業。同時,印度也在吸引主導半導體製造的臺灣公司,以利實現印度成為亞洲晶片製造中心。
去年7月中旬,我政府宣布在孟買開設代表處,擴大在印度的交流合作業務。雖然印度當局與我國的政治接觸保持低調,但雙方經貿投資關係持續擴大。印度外交部表示,臺灣開設孟買中心計畫,應該放在印度政策背景下看待,該政策「促進與鼓勵印度—臺灣,在貿易、旅遊、文化、教育等交流互動,但不涉及政治、軍事戰略層面」。
臺印雙邊貿易總額從2001年的10多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84億美元,但臺灣與印度增長的經貿投資關係,仍難產生具體政治影響。印度希望增加與臺灣合作交流,但無意挑戰「一中政策」。儘管年來印度與中共邊境衝突不斷,雙方激烈競爭「全球南方」領導地位,印度當局還是會謹慎處理臺印與印「中」關係。
我政府應結合產業界,掌握印度產業政策方向與優惠待遇,審慎評估印度投資環境,選擇最適投資地點與營運策略,爭取投資或產業合作最大效益。同時,我政府可參考對歐洲「國會外交」成功模式,增加我國會與印度國會互動質量,累積政治人脈並厚植善意,為突破「臺印外交關係」打好基礎。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