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6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小型無人機威脅增 構思反制策略(下)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具備AI技術與蜂群戰術的無人機,將成為防禦方面臨的首要難題。圖為美軍測試「彈簧刀300」型滯空攻擊彈藥。 (取自DVIDS網站)
【寰宇韜略】小型無人機威脅增 構思反制策略(下)1
【寰宇韜略】小型無人機威脅增 構思反制策略(下)2

◎李華強(譯)

(接上文)

 小型無人機因兼具低成本與數量優勢,可透過單兵裝備獲致戰術與戰略效果,使攻擊方獲得不對稱優勢;相較下,防衛方則無疑面臨嚴峻防空挑戰。不過,美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則檢視現行用兵思想與技術特性,構思其優缺點與反制之道。

  首先,所有防空擊殺鏈的接戰程序,都可概分為偵知、監控、辨識、接戰4大部分;而因應小型無人機威脅,涉及的感測器、反制工具與指管載臺形式繁多,各有優缺點,簡述如後。

感測器型號多 需搭配運用

  雷達長期以來是偵知、追蹤在空威脅的主要感測器;傳統以廣域監視雷達搭配高度聚焦雷達,偵知與追蹤空中的作法,對小型無人機效果有限;其飛行高度通常低於雷達涵蓋面,加上低速與體積小,使雷達信跡有限,難以偵知蹤跡。尤其雷達體積笨重,且輻射信跡易遭偵測與攻擊;因此,即便主動式雷達是遠距離偵測小型無人機的主要方式之一,惟須經過優化,始能偵知較小物體。不過,相較於其他感測器,雷達較耐惡劣天候,且較不受反制手段影響。

  另一種偵知小型無人機的常用手段,係採電子監視(亦即被動射頻)模式,防禦方透過辨認操控無人機無線訊號,並使用被動射頻裝置,探知小型無人機與可能操作者的位置。其他感測手段則包括電子光學、紅外線與聲響形式,分別透過視覺、熱源,或聲音等信跡偵知目標;惟其作用範圍非常有限,僅適用於小型無人機近距離內的額外確認功能,不易單獨作業。

提升敵我識別能力

  當前反制小型無人機任務,主要由受威脅單位處就地執行,接戰權責則基於事先定義的接戰守則決策,交付當地指揮官。其相關工作包括整合感測器資訊、分類與辨別來襲威脅,並在感測器與射手間傳送資訊與協調接戰。指管作業有賴建立共通作戰圖像,並分享情資予所有相關友方。

 辨識小型無人機則是另一項嚴峻挑戰,由於辨識作業主要取決於作法或程序,並非僅靠偵知小型無人機特徵的特定識別系統。誠如美軍聯參報告所言:「許多美軍無人機未配備敵我識別系統,與威脅相似或根本一樣。」因此,反制小型無人機的接戰守則,將取決於作戰環境和威脅情資,並視需求從嚴或放寬。未來的反制小型無人機載臺,需配備升級的非合作威脅認知戰力,惟迄今為止,接戰守則僅聚焦判定能否擊落來襲無人機,而非進行辨識作業。

反制工具多元 各有優缺點

 為因應小型無人機挑戰,美國防部已發展一系列動能、導能與射頻防禦武器,但均有其優缺點,迄今無「萬靈丹」可供應付所有威脅。以動能防禦工具為例,其包括槍、網、繩、撞擊式無人機、配備近發引信彈頭飛彈,乃至於新興創意方案。其通常運用成熟科技,針對單一無人機可獲最高擊殺率,並可在相當射程內攔截。但弱點包括無力招架蜂擁而來的機群,另不適用於人口稠密區,因攔截射彈碎片恐傷及無辜人員或財產。

  定向能武器則包括導能雷射與高功率微波系統。雷射單發成本低,彈藥量近乎無限,如美海軍於2014年,已開始在「龐塞號」船塢登陸艦上測試導能武器系統;目前陸軍也著手開發多款導能武器系統,但技術仍未成熟,且加上視線射程有限,建置成本昂貴,仍是客觀條件侷限。

 相較之下,高功率微波系統成本亦低,運用技術成熟;其廣域效能,尤其適用於對抗小型無人機群,前景可期。此外,射頻防禦則可干擾或混淆敵無人機通信鏈路;儘管其威力強大,但須注意環境效能將影響附近友軍,且防禦手段無法影響自主或其他非通信構連之無人機;而發射混淆或干擾信號,或將提高敵掌握我方位置的風險。

多樣化解決方案 機動配置

 綜上所述,為確保能對抗不同組合的無人機威脅,投資多樣化解決方案確屬必要。尤其不同形式的感測器與反制工具,各有強項與弱點。感測器同樣面臨取捨。主動式雷達可在較遠距離偵知威脅,但可能暴露自身位置;被動式射頻感測器能保持匿蹤,較適合小型與前進部署單位。然而,被動式射頻感測器無法偵測日漸普遍的預先程式化無人機(不與操作者構連),如俄羅斯即大量運用單程攻擊無人機,攻擊烏國基礎設施,則過度投資單一防禦選項,顯然不利於應對特定攻擊。

 多樣化也適用於配置考量,固定陣地與機動單位的需求即大不同。機動防禦者仰賴輕便且敏捷反制工具,便於機動配置;固定陣地防禦則面臨精心策劃,以不同飛行高度發動飽和攻擊的威脅,需仰賴距離較遠的雷達與反制工具,仍須透過搭配組合,達成防禦目標。

  小型無人機無庸置疑已成迫切威脅;其多種優勢與價值,已在納卡戰爭、葉門內戰與烏俄戰爭中彰顯無疑。當前的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和架構,設計初衷並非反制大量、低飛的小型無人機;反觀後者不僅能迴避感測器涵蓋面,同時享有遠低於攔截武器成本的不對稱優勢。小型無人機科技持續演進並氾濫之際,更讓反制策略成為現代防空的關鍵挑戰。

 報告主張,應透過多樣化感測器、反制工具與指管系統組合,偵知、追蹤、辨別與反制小型無人機。搭配組合將影響存活性、射程、彈藥存量、敵我辨識度、整體防禦效能等考量;鑑於國防預算有限,提升其生產、後勤與訓練的經濟規模效益,也有賴審慎評估。

  就長期而言,戰力發展絕對需要,惟當前迫切的需求是訓練和能量。鑑於小型無人機威脅擴及整個聯合部隊,反制行動不應侷限於某一單位或專長,規劃、發展和運作須跨越組織藩籬;更新準則須界定防空與非防空專業人力需求,以及多元感測器、指管系統與反制工具,而相關政策、戰略、預算與決策亦須前瞻並克服相關挑戰,俾形塑未來戰場走向。(完)

(譯稿來源:美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