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1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強化精神教育 發揮無形戰力
 烏俄兩國軍事力量存在不小差距,但烏克蘭從總統、官兵到國民,上下展現頑強抗敵精神,成功抵禦俄羅斯侵略。圖為正在英國受訓的烏克蘭士兵。 (取自英國防部網站)

◎張玲玲

 2年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讓我們重新認識心理戰和精神力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初期,烏、俄兩國的正規部隊、戰機、戰車數量等軍事力量存在巨大差距,許多國際軍事專家預測戰爭會在短期內結束;然而,烏克蘭從總統、官兵到國民,上下展現頑強精神。也由於領導層和軍民表現出強烈的戰鬥意志,包括美國在內的民主國家願意提供軍事和經濟支援,初期的不利因素也得以克服。

 儘管科技進步,使得先進武器系統在戰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但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中強調:「戰爭是迫使敵人屈服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故在戰場上,「人」仍然是核心;全體民眾的意志和指揮官的領導,被視為決定戰爭結果的關鍵因素。我國在當前兩岸緊張的情勢下,面對中共頻繁的軍事挑釁和威脅加劇,強化國軍官兵心理素質和戰鬥意志變得更加關鍵;此端賴平時的精神教育,方能發揮無形戰力,使敵不敢輕易來犯。

強化心理素質 發揮戰力

 「精神力」即無形戰力,難以測量,但卻是構成戰鬥力的要素;故國家會著重在形塑能發揮有形與無形戰鬥力的優質軍隊。如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 IDF)成立於1948年(同年以國宣布獨立),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及執行軍事任務,並須應對各種安全挑戰、維護地區穩定及保護以色列主權與領土。故以軍非常注重士官兵的戰技培訓、領導力發展和精神教育。

 以色列「馬薩達」(Masada)精神,意味著「寧死不屈」,其國防軍的精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堅毅精神、領導能力和人道觀念的官兵。首先,其強調士兵的忠誠、責任感和領導力,使其能夠在複雜的軍事環境中履行職責;也重視團隊合作、自主性和堅持不懈的價值觀。

 其次,以色列國防軍的官兵被鼓勵發展個人特長,士兵通常也會被賦予更多的責任和決策權,同時注重共同目標的實現。再次,強調身心的全面發展,包括體能訓練、心理韌性和道德價值觀,有助於官兵在面對複雜和壓力情況時,能保持冷靜和果斷。故部隊須持恆落實精神教育,以培養官兵具備軍人信念、抗敵意志、英勇行為等,方能強化心理素質,構成堅強戰鬥力。

軍人武德 戰爭勝敗關鍵

 美國著名的心理與教育學家李科納(Thomas Lickona)將品格分為道德認知、情感與行動等三個層面,他所強調的誠實、正義、尊重、合作、自律和勇氣等特質,也與國軍所重視的「軍人武德」不謀而合;這些特質對於建立官兵的軍事道德及強化心理素質,至關重要,例如美軍強調「精神力量」的培養,是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美國三軍有各自的核心價值觀,陸軍將「忠誠(loyalty)、責任(duty)、尊重(respect)、奉獻(selfless-service)、榮譽(honor)、正直(integrity)、個人勇氣(personal courage)作為官兵道德修養的核心德目,藉由七德目培育專業軍人。

 美國陸軍「野戰手冊」(Field Manuals, FM)中也強調,戰爭是由「人」而非機器進行,並視「人」為關鍵因素,故著重軍人心理素質的強化和提升,特別關注軍事道德、領導力和多元文化接受度等。尤其越戰經驗使美軍深刻認識到,戰爭中的不道德行為會導致組織混亂、士氣低落,即便擁有先進裝備,也難以獲勝。

 其次,各國軍隊也是一支擔任戰爭準備的軍事力量;因此,須充分訓練士兵成為優秀的戰鬥者,並將精神力量視為指揮官的關鍵作用。故美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除了定期以部隊指揮官時間直接進行心理教育之外,另透過各種媒體進行間接精神教育,激勵官兵自我參與並將其內化。

 再以烏俄戰爭為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伊始,一位可歌可泣的烏克蘭戰鬥英雄的英勇事蹟,激勵了全國士氣。當時,俄軍準備逼近烏克蘭南部重要城市赫爾松,關鍵時刻,烏軍戰鬥工兵斯卡昆(Skakun)自告奮勇在俄軍將行經的海尼切斯克大橋下,安裝並手動引爆地雷;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換取遲滯俄軍的前進速度,使得烏軍獲得重新部署和組織防禦的時間。此精神賦予烏克蘭人民無比的勇氣和堅定的戰鬥意志。

凝聚部隊向心 激發高昂士氣

 《戰爭論》也強調,精神要素是戰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主要的精神力量,指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與國民精神。這提醒我們,要成為及建立有為有守的軍人與軍隊,幹部平時就必須凝聚部隊向心、塑造優秀的軍事精神、強化軍事紀律及激發高昂的士氣,同時深化官兵愛國意識。

 而在此無形的軍事力量中,「軍人武德」被視為最關鍵的元素。克勞塞維茨的理論強調,「軍人武德」是軍隊的無形統帥,是將領無法直接指揮的部分所需要的力量。這意味著,僅憑物質力量無法涵蓋到所有戰場,而是需要仰賴軍人武德來彌補指揮的不足。換言之,唯有具備強大的精神力,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物質力的效用,彌補物質力的不足。

 總之,國家的軍隊必須透過精神教育,以培養軍人高尚品德與價值觀,藉著嚴明軍事紀律維持組織穩定,凝聚部隊向心,激發士氣與愛國情操,並得以轉化為積極行動。回顧民國47年的金門「八二三戰役」,即可體會當時英勇抗敵、最終贏得勝利的國軍英雄們,其高昂之士氣必來自深厚的愛國情感和軍人武德的體現,此端賴平時的教育與訓練,方能塑造強大心理素質,遇敵時能發揮強大精神戰力,為守護國家安全犧牲自己、奉獻生命。

 國軍長期透過深化精神教育,激勵官兵具體實現「三信心」,即信仰長官、信任部屬,並自信為負責任、守紀律之軍人,持續激發對自己、對戰友、對國家的無私奉獻。

軍民團結合作 提升國防韌性

 今年適逢我國陸軍官校建校百年,國軍秉承著「親愛精誠」校訓並發揚「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面對日益嚴峻的敵情威脅,每一位官兵都能堅守「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無論志願、義務或後備役軍人,無論隸屬主戰或守備部隊、民防或後備系統,都能成為勇猛頑強的守護者,贏得民眾對國軍的信賴與支持;全國軍民團結合作、齊心協力,必能強化及提升我國國防韌性,確維國家安全。

(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