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30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反制認知作戰 提防假訊息滲透
(資料來源:作者綜整)

◎張耀仁

 烏俄戰爭自2022年2月24日爆發迄今已2年餘,戰爭爆發之際,西班牙事實查核組織Maldita.es鑑於此場戰役勢必淪為假訊息交鋒之所在,旋即聯合來自全球70餘個事實查核組織—其中包含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共同設立事實查核網站「#UkraineFacts」(https://ukrainefacts.org/),迄今已查核3000餘則相關假訊息。其中,包含深偽技術(deep fake)、移花接木、敘事模組等,類型可謂五花八門,凸顯認知作戰,尤其是複合式認知作戰,已是當代無可迴避的手段之一,如何提防假訊息滲透,不單是國軍的職責,更是全民必須理解、學習的共識。

假訊息 破壞公眾認知

 就「假訊息」(disinformation)而言,其前身為假新聞(fake news),主要起於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在媒體不斷傳播地影響下,逐漸成為流行語彙。但事實上,早於1960年代,傳播學者Boorstion即提出「假事件」一詞(pseudo-event),旨在闡述為了宣傳、公關等效益,從而刻意製造出來的新聞,例如記者會、開幕剪綵等。換言之,假事件關注的是形象與議題包裝的正面影響;而假新聞旨在透過刻意捏造形成負面影響,兩造意涵不同。

 在傳播新科技愈發興盛的前提下,假新聞傳散的速度遠比事實快6倍,也使得澄清倍感吃力與困難,如何管制假新聞成為各國共識。然而,「新聞」在民主社會中,具有提供理性溝通公共論壇的本意,因此,向來被視為判斷自由社會的重要指標。為了防止部分政府藉管制假新聞之名,行箝制新聞自由之實,各國逐漸形成共識,認為應以「假訊息」取代「假新聞」。

 假訊息之所以引發全球關注,在於它透過惡意、故意的造假方式,試圖影響公眾認知,進而破壞民主、破壞國防安全。相對於假訊息的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泰半基於無心之錯,例如記者筆誤或口誤,兩造最大的區別,在於其是否透過系統性、刻意性與惡意性的影響歷程(參見圖表)。例如中共年前釋出改編自臺語歌曲的〈回家才會贏〉MV,即屬於假訊息之一,其捏造臺灣心向中共,經由微博、YouTube等多個頻道轉發、分享,甚至利用特定媒體大肆宣傳,是系統性的操作過程。對此,國防部迅速推出反制動畫〈護家園、過好年〉,從中提醒國人,中共藉由操控網路媒體,進行複合式認知作戰的新型態,必須提防有心人士刻意製造假訊息,從而干擾國人對於政府,乃至國軍的觀感。

即時破解 降低負面影響

 假訊息之所以崛起,可歸納3種因素,一是資訊碎片化:資訊爆炸的時代,令公眾產生解讀疲乏,以致部分有心人士藉「懶人包」之名,行欺騙之實。二為訊息聳動化:假訊息內容往往聳動且煽情,易引發受眾情緒,使其更願意轉發與分享。三是擴散媒體的形成:前述兩者之所以廣泛流傳,在於當代傳播科技發達,過往由上而下的傳播模式,翻轉為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造謠者的可能,因此,過往「事實勝於雄辯」的傳統認知,淪為「雄辯勝於事實」的後真相時代(post-truth)。

 以國防安全研究院於2021 年「台灣國防安全民意調查」第二波網路民調顯示,收看國軍漢光演習負面報導的受測者,比起收看正面報導者,對於國軍是否有能力保衛臺灣的信心,整整少了23%,意味著負面報導深具影響力,更遑論刻意、惡意捏造的假訊息,故而即時破解假訊息有其必要。

 根據調查局資安工作站研究指出,境外認知作戰製造假訊息的方式,包括敘事模組化:利用我國時事議題、公眾新聞等,套用假訊息模板以強化傳播效果,例如COVID-19疫情期間,捏造政府隱瞞死亡人數等;圖文移花接木化:截取我國政府機關公文、新聞畫面,以假亂真誤導民眾,例如國軍招募廣告遭竄改為「白飯無限量供應」;澄清訊息混淆化:針對我國澄清內容加以變造,致使民眾誤將真實訊息認作假訊息,此一手法旨在破壞公眾對於獨立機構的信任,尤須提防。

勇於思辨 厚植媒體識讀能力

 近來,政府單位、國防部等強力防制假訊息,因此,境外認知作戰的模式也有所轉變,包括訊息在地化、差異化:運用臺灣習慣用語,拉近與民眾距離,不再只是使用敘事模組,也運用流行文化予以影響,前述MV即是此一手法;策略情緒化:不再局限於誤導認知,也致力觸發民眾的負面或正面情緒,前者激化對立,後者拉攏民心;流程結構化:經由大量設置境內網路社群,不斷轉發、分享假訊息,甚至培植特定網紅拍攝看似無害,但實則涉及認知作戰的內容。

 面對假訊息氾濫,各國皆提出反制之道,包括歐盟多國將散布假訊息視為刑事犯罪,甚至針對社群媒體予以法律問責,要求其公開融資條件、產製過程等。而我國則訴諸補強法制、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以及設立第三方事實查核平臺等,但仍宜進一步厚植公眾的媒體素養力,例如可效仿歐美國家舉辦全國性的媒體素養週(media literacy week),於課程中融入析辨假訊息策略;在國軍方面,除了透過「莒光日」加以宣導,亦可思考設立媒體素養中心,厚實官兵防制認知作戰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充滿惡意的後真相時代裡,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主動查證、勇於思辨、冷靜判斷的行動閱聽人。

(作者為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