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5 

社論

【社論】國軍全力支援救災 有效安定民心

 本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強烈地震,全臺各地民眾都感受到劇烈搖晃,並造成震央周邊地區極大災情。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立即啟動一級開設,總統蔡英文也偕同行政院長陳建仁,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視察,了解各地災情及救援應變情形,並要求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保持聯繫,持續密切關注各地狀況,隨時啟動各項應變工作,將災害衝擊降到最低;國軍則即刻馳援,迷彩身影深入災區,有效安定民心。

 蔡總統強調,天災發生後,政府須確保資訊正確性,提供有需要的國人即時協助,讓國人可以安心和安全。

 花蓮強震發生後,國防部立刻成立災害應變中心,全力協助人員、物力資源調派。國軍的救災行動,皆依SOP與行動準則執行任務;前進指揮所亦已備妥夜間搜救裝備,包括工兵機具、生命探測器、夜間照明設備與消防設施等;部隊也在營區待命,只要地方政府提出需求,即可於第一時間投入災區。國防部同時針對各作戰區及作戰地環境進行清查,並派出連絡官與各地方政府協調,以最大能量配合投入救援。

 針對花蓮地區強震造成多處災損,國軍第2作戰區指揮官俞中將於第一時間,即率編組人員趕赴災區現勘,並配合花蓮縣政府執行救援事宜。第2作戰區營區待命兵力合計1千餘人,相關機具整備完善,全力配合花蓮縣災害應變中心,投入救援兵力,期能將傷害降至最低,確保民眾安全。空軍第6混合聯隊則出動運輸機,載運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特搜隊,前進花蓮投入救災。官兵救災行動未曾稍歇,昨日兒童節,仍堅守崗位,與災民同在。

 從地質及地球物理學角度分析,臺灣位處「環太平洋火環帶」,適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太平洋火環帶」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造山帶,臺灣東部因此2板塊互相碰撞擠壓,長年來與地震威脅共存。從以往經驗來看,歷史上許多大地震都是發生在太平洋火環帶周邊,地震專家也指出,未來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方仍是此處。

 儘管目前人類科技發展已能深入探索太空,但對於地震的預測仍無法準確預報。在地震頻繁發生地區,地震總是無預警來襲,造成或輕或重的災情;由於大自然難以預料,生活在地震帶的我們,一定要隨時做好準備。

 自25年前的921地震發生後,我國在建築防震法規上已有更嚴格的規範,民間救援團體也從國軍前進救災過程中,學習到「有系統、有效率」的救災標準作業程序重要性。從另一方面言之,多年來,無論颱風、水患、地震、山崩或土石流,只要任何地方出現災情,國軍不待命令立即出動的精神,不僅可縮短天災危害的影響與損害程度,也讓民眾無比安心。

 回顧921地震發生當下,時值深夜,大多數國人已入睡,強震發生時,因停電造成通訊中斷,導致部分災區災情無法充分掌握,幸有國軍開通「機動式衛星寬頻視訊緊急指揮傳輸網」,克服救災盲區。隨後,本報立即發行《重建快報》,發揮穩定人心效果,讓救災工作有條不紊進行,贏得包括美、日、土耳其等國讚譽。

 國軍不但協助救災,亦同步開設野戰醫院救援傷患;開設沐浴站、心衛中心及指揮交通,以利各項救災物品進入災區;更擔負維持地方秩序的重任,使災區民眾生活很快進入正軌。

 與此同時,《莒光日》電視教學節目則播放「地震防救」相關知識,在網際網路相對不發達的年代裡,提升國人對地震的認識和如何自救、互救的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此一教學影片的效果,在之後「0206地震」中得到印證。此次再度發生大地震,造成強大衝擊,雖然災情不輕,但民眾並未因此而慌亂,可見民心安定的根源來自於大眾始終深信,只要有國軍在,就是安心的保證。

 天有不測風雲,雖有國軍守護,但國人仍應不斷強化防災防險觀念。須知,充分的防災準備,是提高安全、防範危險的唯一途徑;臨事不亂、處變不驚,則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關鍵。另外,在手機普及、網路便利的時代,災害發生時,可能會出現各種錯假資訊,對救災工作的執行造成負面影響。此時,每個人都要謹慎確認訊息來源可信度,勿隨意轉傳;遇重大天災變故時,最正確方式是直接查詢政府網頁相關資訊,也可透過中央氣象署等官方單位,確認訊息真偽。

 天佑臺灣,我們除了要為不幸受災的國人祈福,國軍也將夙夜匪懈,全力幫助災區居民重整家園,早日重回生活常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