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6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易攻難守 假訊息衝擊軍備管制(下)
 智庫強調,未來軍備管制應納入反制假訊息與開源情報機制,藉「前置防禦」主動發布訊息、抵銷不實資訊。圖為美軍執行拆毀洲際彈道飛彈作業。(取自DVIDS網站)
【寰宇韜略】易攻難守 假訊息衝擊軍備管制(下)1
【寰宇韜略】易攻難守 假訊息衝擊軍備管制(下)2

◎李華強(譯)

(接上文)

 指控美烏研發生物武器的假訊息,在少數美國右翼專家的抨擊下也不斷散播,於2022年2、3月期間成為X帳號蔚為風潮的標籤;俄國更在國際場合不斷鼓吹,另陸續要求在聯合國安理會主持非正式會議與正式諮詢會議,該正式諮詢過程於2022年8月26日展開,後於9月以未達成任何正式結論而結束。

  儘管美國威脅降低局(DTRA)以事實列表和YouTube視訊全程應戰;但俄國與中共則透過國營媒體、社交媒體,以及國際論壇持續散播假訊息。中共雖樂於虛構相關謠言,但卻遲疑不願公開對俄國入侵表態。假訊息的隻字片語,若經美國國內閱聽眾(尤其是極右派分子)的利用與散播,則能達到成功的效果。

不實敘事混淆視聽 扭曲事實

  事實上,降低生物威脅計畫確實資助烏國數處實驗室;但其本質為協助製造醫療用反制措施,並增進生物安全、保障與監視成效。惟值該假訊息攻防期間,美國始終處於被動態勢,苦於回應俄國謊言,儘管不斷與夥伴合作、提供事實列表,然而成效不彰,因為散播速率遠不及社群媒體轉傳假訊息,況且許多美國人根本不採信官方說法;再加上回應並無具備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第三方認可,自然較不具可信度。

 1987年生效的美、蘇(後為俄羅斯)《中程飛彈條約》(INF),初衷係逐步銷毀各自擁有的核子與傳統陸射型巡弋飛彈,以及中程陸射型彈道飛彈(射程500-5500公里),並禁止雙方發展新式飛彈。惟自2013年起,美國即對俄國發展新式飛彈、違反中程飛彈條約表達關切;俄國回應則轉移焦點,指稱美國違約情況更多,並反控美國在羅馬尼亞裝設神盾戰鬥系統。2016年11月,美國要求成立特別確認委員會(成員包括白俄羅斯、哈薩克、俄羅斯與烏克蘭),討論俄國指控的違約情事,最終仍無疾而終。

 美國於2018年10月以俄國未履行條約為由,宣布擬單方面退出,後於同年12月向俄方提交60天最後通牒,以修改該條約(川普執政期間);多位北約會員國部長亦公開聲明,俄國已實質破壞中程飛彈條約。最終在俄國無回應情況下,美國於2019年8月退出條約,俄國則表明該條約「正式宣告失效 」。

 綜觀事件全程,俄國運用假訊息轉移並扭曲相關敘事。首先,在美國公開俄國新式飛彈資訊前否認其存在,並屢屢聲稱美國違約才是始作俑者。俄國外長拉夫羅夫亦強調:「美國近期的行動,意味其樂於摧毀國際條約體制,至少在戰略穩定和武器管制的範疇內。」

 假訊息係透過俄國官員或TASS等國營媒體頻繁散播,藉此混淆視聽。導致美國不易證明相關指控,直到2018年11月方由國家情報總監科茨(Dan Coats)於記者會公開俄國違約鐵證。如此延誤提供俄國主導敘事優勢,凸顯情報保密、公眾難以理解技術議題等因素,都有利於渲染假訊息。綜言之,本案顯示假訊息可設定敘事方向,尤其是事涉機敏資訊亦然。

開源情報 社群扮關鍵角色

 本研究提出4項重要發現。首先,就假訊息而言,攻擊較具優勢。俄國通常藉假訊息戰推動數十種論述;一旦某種論調獲得回響,即對此加碼發聲。顯示攻勢假訊息戰變化無窮,能從不同角度加以發揮;反觀美國對抗假訊息時,則須謹守事實真相,迫而採守勢應對。若以事實列表或新聞聲明對抗不實敘事,難以獲得社會大眾關注,更不被視為可信與可靠資訊。

 其次,綜觀前文案例可知,俄國假訊息若經美國閱聽眾關注並廣為流傳時,獲得成效最佳。以杜馬案為例,主流人士與知名專家無意間宣揚化武攻擊事件主使者的謊言;在生物實驗室案,俄國假訊息則透過西方保守派媒體大肆報導。因此,一旦假敘事經美國內部具影響力的閱聽眾發揮時,即可顯著放大影響力。

 第三、開放來源調查在對抗假訊息中扮演關鍵角色。以杜馬案為例,反制成功部分歸功於民間開源情報社群,其運用衛星影像,確認化武使用情況,訪問敘利亞受害者,大幅降低俄敘政府說法的可信度。適值美國內部對政府與大型機構的信任程度下降之際,開源情報或能填補做為有用資訊確認者的關鍵角色。

 最後,研究凸顯未來在武器管制談判、確認與落實的一系列挑戰。假訊息創造的資訊生態系充斥污染,包括質疑有關遵守或未遵守的努力、藉由不實敘事詆毀透明性的核心原則,以及中傷特定對象的權威等。

先發制人 彈性解密應敵

 因應愈來愈多假訊息對武器管制機構與影響,美國須發展對抗策略,俾利應變並建立長久整體韌性。無論是武器管制的談判者、律師、檢查員,甚或決策者,都應在執行確認作業時,優先確保假訊息不致損及武器管制手段的透明性與信心建立手段。

 首先,對假訊息採取「前置防禦」: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並無明確的反制假訊息戰略;反之,其採行一系列臨時手段,往往亡羊補牢。未來應納入「前置防禦」觀念,採取先發主動態勢,包括持續且積極手段,俾瓦解惡意不實訊息,同時專注防禦關鍵基礎設施。

 第二、簡化解密作業促進彈性反應:當真相埋藏在機敏與秘密資訊中,反制假訊息實難上加難。在中程飛彈條約案內,囿於並無公開資訊證明俄國違約行徑,導致美國主張難伸;反觀生物實驗室案,美國針對俄國假訊息提出之事實列表,則強化以事實為基礎的反主張敘事。因此美國政府應鼓勵彈性解密作法,在不揭露來源與方法的條件下解密;讓民眾擁有未來可用於對抗假訊息的情資。拜登政府即有效運用此戰術,於俄國侵烏之前,將俄國覬覦烏克蘭的計畫和網路攻擊等相關證據解密。

 第三、在武器管制條約內建立反制假訊息手段:鑑於對手勢必頻繁運用不實資訊,混淆武器管制的履行成效。未來武器管制協議應將反制假訊息手段敘明之。其可透過諮詢委員會,或將其設定為履行與確認要件來達成。

 第四、將開源情報納入武器管制進程:從前述案例得知,開源情報在對抗假訊息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美政府應考量該如何提升開源情報組織的能量;支援作為包括政府贊助更多的開源情報蒐集作業,以及對反制假訊息開放訓練課程。

 第五、假訊息現象將隨新興科技問世而更趨惡化。諸如ChatGPT等人工智慧,將使假訊息戰更易草擬出巨量在社群媒體流傳的虛構敘事、溯源不實資訊難上加難。綜觀上述新興和當前的挑戰,確實已到了深切思考並前置防禦,俾對抗武器管制假訊息的時刻。(完)

(譯稿來源:美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