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8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烏俄交戰飛彈攻防 影響戰略穩定(上)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傳統彈頭的彈道與巡弋飛彈,也成為足以影響戰略穩定的強力武器。圖為俄軍MiG-31戰機掛載的Kh-47M2「匕首」空射彈道飛彈。 (達志影像/美聯社)
【寰宇韜略】烏俄交戰飛彈攻防 影響戰略穩定(上)1
【寰宇韜略】烏俄交戰飛彈攻防 影響戰略穩定(上)2

◎蔡馥宇(譯)

 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兩軍廣泛運用彈道飛彈、巡弋飛彈與無人機等武器,「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撰文認為,大規模飛彈與無人機攻防,已成未來戰爭衝突常態,勢將加劇軍備競賽與核擴散風險。因此,西方國家應強化傳統武力與核武戰力,進而維繫戰略穩定,嚇阻威脅。本報節錄如後,以饗讀者。(編按)

 烏克蘭與俄羅斯自2022年2月24日爆發戰爭,是首場國與國之間,大規模運用傳統彈頭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的戰爭,不僅成為飛彈科技與戰術試驗場,也對各國飛彈部隊的部署與作戰準則,構成巨大影響。尤其隨著歐美積極援烏,也讓這場戰爭的影響範圍超越戰場本身,甚至形成俄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間戰略競爭的一環。

 為此,本文聚焦探討交戰雙方的長程打擊武器、飛彈防禦系統等裝備,對烏俄戰爭,乃至於北約與俄國間戰略穩定的影響與衝擊。

戰略穩定轉變 納傳統軍武

 戰略穩定概念,基本上是針對冷戰以降,核武國家間互動所衍生出的理論,其廣義定義是指兩個核武國之間未發生武裝衝突的穩定情勢。而狹義定義則可區分為「危機穩定」與「軍備競賽穩定」兩種類型,其中「危機穩定」是指雙方雖有齟齬,甚至瀕臨對抗危機,但並無率先動用核武的意圖與風險;「軍備競賽穩定」則指雙方關係和緩,不存在競相研發先進核武與擴增核武庫數量的重大威脅。

 雖然戰略穩定概念源於冷戰,且是基於核武數量為主的權力競爭概念,但進入後冷戰時期,許多傳統武器也漸被納入戰略穩定範圍內,俄國戰略分析家尤其重視這部分,並將使用傳統彈頭的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極音速武器等長程打擊武力,視為兼具攻防能力,足以對戰略穩定產生重大影響的武器。

 其核心原因在於,隨著新世代導引、傳統彈頭與發動機等科技進步,許多傳統武器也日漸具備對核子飛彈發射井、機動飛彈發射車等關鍵核武基礎設施,構成潛在威脅的能力。在此情況下,這類傳統武器將能在核戰爆發時,作為發動核武「第一擊」的補充與升級,進而導致破壞原有的戰略穩定與平衡。

 此外,飛彈防禦體系同樣也被部分戰略分析者,視為破壞戰略穩定的武器之一,認為當一國強化飛彈防禦後,具備一定程度攔截敵方飛彈能力,並能在自身搶先發動「第一擊」後,減損敵方「第二擊」報復力道,從而占據戰略優勢,這也會讓雙方積極提升自身核武庫戰力,從而導致戰略不穩定。

俄利用長程武器攻擊烏國

 本文認為,烏俄戰爭爆發至今,已對戰略穩定產生涵蓋短、中、長期的衝擊。在短期衝擊方面,隨著俄國一再以核武威脅烏克蘭與北約,也讓戰爭升級為廣泛衝突的可能性大增,倘若北約與俄國爆發直接衝突,無論起因是意外或故意,且雙方有意管理衝突避免升級,仍有相當可能會升級到動用核武的地步。

 中長期衝擊部分,則主要圍繞在北約與俄國對烏俄戰爭經驗教訓的理解、分析,與對自身教範、戰略,乃至於武器系統發展方向的修改與調整,本文則聚焦於攻擊性與防禦性先進傳統武器,包括長程打擊飛彈與飛彈防禦,對戰略穩定的影響。

 烏俄戰爭爆發後,俄軍動用種類廣泛的長程打擊武器,攻擊烏國基礎設施與軍事力量,包括攻陸與攻艦巡弋飛彈、陸基與空射彈道飛彈,以及自殺無人機等武器。

 目前俄國長程打擊武器的主要核心,仍是其攻陸巡弋飛彈,其主要以舊款的Kh-55(北約代號AS-15)現代化升級版本Kh-555,以及現代化設計的Kh-101與3M-14(北約代號SS-N-30A)為主,這些飛彈射程約為2千公里上下,可搭載約百餘公斤彈頭。此外,俄國也將部分反艦巡弋飛彈轉用於攻陸,如冷戰時期的Kh-22(北約代號AS-4)與更現代化的P-800(北約代號SS-N-26)等。這些武器雖欠缺終端導引能力且精確度有限,但仍足以造成相當傷亡。

 此外,俄國也積極使用射程約500公里的9K720「伊斯坎德」短程彈道飛彈(北約代號SS-26)、射程約1500至2000公里的Kh-47「匕首」空射彈道飛彈進行打擊,為彌補彈藥數量不足,俄國甚至將部分S-300防空飛彈改裝作為對地攻擊使用。

 在無人機方面,俄國從伊朗獲得Shahed-131 和 Shahed-136長程無人機,並仿製生產且命名為Geran-1與Geran-2,其最大航程可達2千公里,配備彈頭雖僅約40公斤,仍足以攻擊烏國民用基礎設施。

 戰爭初期,烏軍僅保有前蘇聯時代的小型與短程彈道飛彈,如9K79(北約代號SS-21),以及烏國自產的少量「海王星」反艦巡弋飛彈;但烏國也獲得西方支援的打擊武器,如2023年5月,英國率先軍援「暴風之影」空射巡弋飛彈,法國也隨之提供同款武器法國版本SCALP-EG,其射程達560公里,可搭載450公斤重彈頭,並已與烏軍Su-24M戰鬥轟炸機完成整合。

 其次,烏軍也從美國接收一批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其彈種為M39 Block1,射程165公里,且配備集束彈藥彈頭;此外,烏軍近來也製造出一批長程無人機,並已成功打擊多個位於俄國領土的縱深目標。

 俄國從烏俄戰爭爆發起,就積極發動一連串飛彈攻擊,藉此破壞烏國關鍵基礎設施,但俄國飛彈攻擊作戰始終面臨困境,其戰力使用與任務規劃不佳,加上飛彈品質良莠不齊,以及俄軍不具整合情偵監體系,也未將相關要素納入飛彈殺傷鏈等問題,導致俄軍始終無法有效癱瘓烏軍防務。

西方巡弋飛彈遠勝俄軍

  本文評估認為,俄軍對自身戰力太過自信,認為地面部隊可迅速攻破烏軍防線,因此在戰役早期未積極打擊烏國基礎設施,甚至保留實力,以因應後續可能面對北約的緊急狀況。後續俄軍雖擴大攻擊行動的廣度與深度,但對前線俄軍作戰效能的提升十分有限,甚至只能有限度影響烏國民心士氣,但無法削弱抵抗意志。

 在此同時,烏軍使用的西方巡弋飛彈妥善率與可靠性遠超過俄軍武器,並且透過許多民用遙測衛星拍攝的照片,展現其精確打擊能力,但烏國擁有的同類武器數量太少,不足以有效支援第一線攻防,因此只被用於打擊少數高價值目標。此外,西方為避免衝突擴大,始終禁止烏軍以西方援助武器打擊俄國境內目標,亦限制烏軍的目標選擇。

(待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