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9 

社論

【社論】仁安羌大捷 國軍名揚國際

 今天是「仁安羌大捷」82週年,當年國民政府遠征軍新38師第113團奉命出征,以寡敵眾,擊潰日軍,順利解救7000餘名遭圍困於緬甸石油重鎮「仁安羌」之盟軍與平民,粉碎日軍截斷滇緬公路與占領東南亞企圖,也為這場全球反法西斯主義之戰,奠定反攻勝基。

 是役,國軍以強大精神戰力與勇毅之心奧援,名揚國際。時至今日,國軍仍傳承「仁安羌」精神,夙夜匪懈修整武備,治理軍事,致力促進區域安全穩定,亦秉持能戰、敢戰、勝戰之精神,嚇阻中共不敢輕舉妄動,維護臺海安全,為自由民主善盡心力。

 回顧戰史,民國3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翌年以6個師團,進犯緬甸同古至曼德勒一線,企圖切斷滇緬公路與驅逐駐緬英軍,盟軍總部請求我國出兵支援。此時,國軍已與日軍苦戰4年,兵疲力竭,仍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新38師113團團長劉放吾奉師長孫立人將軍之命,馳赴「仁安羌」;4月17日晚間抵達平牆河之際,即與日軍遭遇,國軍無懼日軍飛機大砲,成功肅清平安河北岸日軍後,隔天發起拂曉攻擊,攻克501高地等戰略要點,迫使日軍撤退,解救英軍7000餘名官兵,及各國新聞記者與平民500餘人,史稱「仁安羌大捷」。

 分析戰爭過程,國軍以弱擊強,雖然原初1000餘人之兵力傷亡過半,但最終造成1200餘日軍傷亡,顯見國軍訓練精良,作戰謀略有效。民國3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與我國加入英、法等國的同盟協定,群策群力,奮力對抗法西斯主義,並於33年共同簽訂「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現代「聯合國」基礎;我國更因「仁安羌大捷」之援助與犧牲,深獲盟友敬重,並與英、美修訂平等新約,廢除屈辱近百年不平等條約桎梏,實踐國父遺囑。

 眾所周知,國際外交關係之維繫,在於自身實力與貢獻。二戰期間,由於我國成功牽制百萬日軍,並對盟友無條件協助,因此,得到國際一致支持,正是明顯例證;今日,我國面臨複雜外交處境,然在自由、民主、軍事、經濟與文化等領域,始終對國際社會提供無私協助,備受肯定與支持。在堅持普世價值與真理的方向上,吾道不孤。

 國軍教戰總則第7條詳述攻擊精神之理:「以果敢之決心,適切之準備,神速之行動,發揮攻擊、再攻擊精神,制敵機先,主宰戰場。」「仁安羌」一役中,劉放吾團長集中運用戰車與大砲,使敵軍誤判部隊規模,心生畏懼而退卻;接續以靈活主動之步、戰、砲協同作戰,不斷變換隊形,製造敵之驚嚇與意外,創造突破口,再於清晨強襲敵砲兵陣地等作戰重心,迫使日軍火力中斷,成功引領英軍突圍合擊,堪稱極佳範例。

 要言之,勝戰的條件在於力、空、時之完美結合,劉放吾團長審慎整合戰場情報整備與指參作業,運用外線作戰戰術,對固守平牆河南、北岸之敵,實施分進合擊,使敵戰力分離,創造戰略包圍,充分凸顯我遠征軍指管與協調手段之有效整合。反思當前國軍面對共軍登島作戰威脅,我擁有先處戰地優勢,各軍種依聯合反登陸指導,重點與要領雖不同,仍可師法「仁安羌」協同作戰要領,策定指導計畫,發揮三軍統合戰力,摧破敵軍企圖。

 其實,民國31年,我國對日抗戰仍陷於膠著,國民政府仍派遣遠征軍赴緬甸,並取得空前絕後勝利,具體展現革命軍人砥礪武德精神,縱使面臨內憂外患,仍須明辨義理、忠貞不移、捨生取義、負責知恥、崇尚氣節,締造無私神聖義舉。換言之,精神戰力就是戰爭決勝因素,第113團全體官兵在團長領導下,堅定出征決心,克服戰場不明,終能以寡擊眾,以精神戰力凌駕敵人。

 國際知名雜誌《經濟學人》曾評論「臺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除因中共未曾放棄動武企圖,亦由於臺海軍事衝突,極可能發展成兩大強權之大規模戰爭,所造成的損失不僅止於軍事,而將擴及半導體科技瓦解、人命傷亡,甚至世界文明倒退等。因此,我們必須堅定自我防衛決心,戮力建軍備戰,為區域安全善盡責任,一如82年前在緬甸奮戰的先賢,矢志為人類自由民主而戰。

 「德不孤,必有鄰」,當今世局中,只要遵循真理與道義,堅守自由民主防線,天下眾善必定歸向自己。「仁安羌大捷」英勇事蹟流芳後世,成功維繫良善邦誼,我們也將秉持此一精神與原則,持續為區域和平貢獻與付出,守護人民和家園。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