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0 

社論

【社論】建構友善環境 展現袍澤關懷

 本月初花蓮大地震發生後,至今仍餘震不斷,新聞媒體不斷播放災變求生方法,各界救災資源也不斷湧入,期能傳遞友善關懷,降低危安衝擊挫敗人心的殺傷力,穩住倖存者的求生意志。躲過一劫的人,通常會慶幸「活著真好」,然而少數浩劫重生的人,常因難以接受災情損毀畢生心血,或難以忍受失去親人獨活的孤單人生,而失去求生意志。此時,亟需有人及時伸出援手,幫忙拉一把,將能阻止憾事發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雖有求生本能,卻可能在應對困難時被挫敗無助感淹沒,甚至會為了避免再經歷失望痛苦,選擇放棄,不再嘗試逃避危險、保護自己或覓食求生的機會。失去求生意志的人,最需要友善關懷的環境氛圍,周遭的親友如何發揮支撐力,延遲危安惡化,相當關鍵。

 陷入無助的人,不易靠一己之力調整改變,需要仰仗周遭親友袍澤提供支持、保護與喘息;同時展現關懷,幫忙引進活水,鬆動無助感,重建求生意志。而互相守護的人際資源,主要來自於身邊人就近的關懷,最能適時建構友善環境,滋養人心,支援陷入無助的生命。

 部隊官兵來自四面八方,每位同仁都有可能面臨困難與壓力,或許也有許多過不去的「坎」。不論下屬或領導階層同仁,都可能需要關懷守護。只要透過同理心及同儕間支持系統,展現袍澤關懷互守,不僅能增進團隊和諧,也會因為單位成員的主動互挺互助,建構正向影響力的友善環境,創造和諧工作關係與凝聚力,讓部隊工作任務更加順暢;亦能形成友善環境的支持網絡,主動發掘、理解官兵個人遭遇的狀況及適應問題,適時支撐與支援,一起跨越層層阻礙。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仰賴團體成員的相互信任與友善關懷,讓彼此真正成為相知相惜的好夥伴,願意「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幫人一把、無私給予關懷,不僅有助於同袍情緒好轉,也能讓自己感受到正向幸福的循環作用力。

 因此,每一位官兵都應期許自己,成為能發現、能接住彼此的「守門人」。隨時關懷留意同袍異狀,了解他人的困難,主動協助,並向單位幹部反映,防範自我傷害事件肇生。因此,全體官兵應抱持彼此關懷互守、不漏接危安同袍的共同責任,建構起相互關懷的嚴密網絡;也可以適時諮詢人事、監察、保防等專業體系,引介心輔專業資源,集結更多力量,協助官兵解決疑難雜症。

 部隊官兵的危安異狀,常出現在過度感傷於緬懷親屬或重要他人時,或在外落單之寡歡處境,或家族曾有自殺過往遺留的陰影等。面對這些處境的同袍,可能不經意地透露他的痛苦、無助,向外發出危安求助的微弱訊息。一旦能感受到部隊的友善環境,願意積極展現的袍澤關懷,通常比較有機會接收到周遭願意提供支援與協處的心意。多一分留意,積極掌握徬徨無助的人,不讓心緒不穩的人落單行動,或擔任持槍衛哨勤務,就能避免出現危安破口。

 此外,也要多留意某些特別容易出現高風險的時間點。例如,密切注意休假或收假當日的官兵狀況,了解有無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常見官兵因離婚、失戀、經濟困難、重要親友身故等變故,出現神情落寞、恍惚,或對未來感到無望等異常徵候,需要及時展現關懷,並提供轉介心輔資源。尤其更要留意原本就因危安徵候列管中的同袍,因故續(請)假時,是否遭遇了難以排解的問題,並建議應由連級以上幹部親自通聯關懷。

 各級也應摒除「幹部不會出事」之迷思。任何人都有可能遭遇疑難困頓或心緒失衡,適時建構友善環境,將有助形塑每個人勇於向幹部、同袍、家屬親友求助的習慣。質言之,人人都是守護彼此的心輔員,可善用社群媒體工具的數位溝通管道,保持同袍緊密關係,了解與關懷官兵內在情緒及生活壓力抒發情況;也可以使用「e必守護APP」線上施測「簡式健康量表」,輔助評估心緒狀態,發掘危安警訊,及時應處。平日建置的家屬與幹部聯絡網,更能即時掌握營內外生活動態,擴展袍澤關懷的互助支持網絡及防處效能。

 個人不能解決的困難,集結眾人之力,則可化不可能為可能。團結力量大,只要善用組織團隊功能,分工合作主動關懷官兵彼此狀態,分享交流調適與紓解壓力的方法,陪同運用部隊內外部心輔專業資源,必能關懷互守,普及軍中同袍友善相互支持的風氣,重啟幸福與美好。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