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08 

戰史回顧

【戰史回顧】大學作戰 盟軍萊茵河空降行動
 威塞爾在盟軍的猛烈轟炸後成為廢墟。圖為市中心景象。(取自維基百科)
【戰史回顧】大學作戰 盟軍萊茵河空降行動1
【戰史回顧】大學作戰 盟軍萊茵河空降行動2

◎温培基

 前言

 大學作戰是二戰末期,盟軍強渡萊茵河的一次行動。此一作戰行動在1945年3月16日即開始進行準備,3月23日晚,盟軍在巨大煙幕掩護下,鋪設道路、運送物資與36架英國皇家海軍的登陸艇到前線。首先開始的是陸軍行動,空降行動於翌日晨進行,傘兵計畫降落在威塞爾附近的荒廢農田,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以下就戰前情勢、作戰構想、作戰經過與檢討評析,分述如下:

 戰前情勢

 1945年2月13日,蘇軍包圍由德意志國防軍及匈牙利軍防守的布達佩斯,守軍無條件投降,盟軍在東線戰場持續向柏林推進。

 1945年3月25日,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負責的「拱門行動」,為大學作戰的部隊開路。

 1945年3月中旬,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攻占硫磺島,獲得對日空中作戰前進基地。

 作戰構想

 盟軍以空降部隊切斷德軍部隊間之聯繫,確保渡越萊茵河作戰順利為目的。 

 以美軍空降第17師及英軍空降第6師,於威塞爾附近空降突擊,優先殲滅德軍砲兵及防禦陣地,擾亂德軍戰場部署,並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爾後續向西突擊,與渡河部隊會合。第21集團軍群在威塞爾地區渡河後,向東實施突擊作戰。第12集團軍群在美因茲地區實施輔助突擊,空降第18軍在第2集團軍進攻方向上的埃梅里赫西北地區空降,向南發動攻勢,封鎖威塞爾。

 作戰經過概要

 1945年2月下旬,盟軍空軍對魯爾地區實施阻絕轟炸,3月10日後,轟炸更形加強,3月21至24日,共出動飛機4萬2千餘架次,攻擊萊茵河東岸各目標及柏林與德國南部,以牽制其空軍活動。

 3月23日18時,盟軍開始進行地面砲兵火力準備,一直持續到第2天空降開始為止。空降當天早晨,盟軍出動150架轟炸機空襲柏林,以吸引德軍用於萊茵河方面的戰鬥機。

 3月23日20時,盟軍於魯爾河以西,發動渡河攻擊,其砲兵射擊並延伸射程至空降區,當日於雷斯與威塞爾成功渡河,並占領2地,德軍雖一度反擊,但力道極弱。

 3月24日凌晨2時,英軍第15蘇格蘭師在里斯與威塞爾間登陸,第1兩棲作戰旅進入威塞爾。美軍第30師、第79師在威塞爾南方登陸。傍晚,美軍成功建造一條橫跨萊茵河的橋梁,使盟軍運送裝備和物資更加容易。

 3月24日清晨,美空降第17師由法國各基地,英空降第6師由英國各基地,總計運兵機1572架、滑翔機1326架,在英美兩國戰鬥機789架伴隨,與戰鬥機2053架在目標上空掩護下起飛,在萊茵河東岸上空阻擊企圖來犯之德機。

 3月24日10時,空降部隊陸續降落,在3小時內降落完畢,計降落空降部隊17122名、吉普車614輛、大砲286門及其他裝備100噸以上。盟軍運兵機被德軍高射槍砲擊傷者440架,其中墜毀53架,滑翔機被毀者為4%,遠較諾曼地及荷蘭諸役輕微。

 美軍第17師:

 第507團在預定空降場著陸,殲滅空降地域之敵,迅速占領預定目標。下午3時,與渡河之先頭部隊會合。

 第513團由於航線產生誤差,著陸在德軍2個高砲連之間,遭到重大損失。

 英軍第6師:

 滑翔機第194團在預定地域著陸,迅速奪取預定目標,並擊退德軍反擊。

 空降第6師在預定空降場降落,攻占伊塞爾河上的橋梁,並包圍哈明克爾恩鎮。

 第18空降軍與地面進攻部隊會合後,持續向東推進。

 空降部隊於著陸後,各部隊遭遇不同之抵抗,但情況均順利。第6師占領漢姆開恩與依斯爾河上的橋梁,第17師占領狄爾斯福特以東之高地,並掌握依斯爾河若干渡口。

 3月24日中午,英軍第15蘇格蘭師成功與兩個空降部隊會合。

 3月27日,盟軍建立寬55公里、深30公里的橋頭堡,為進攻德國本土提供良好的前進基地。

 3月28日,空降部隊參加作戰,加速盟軍地面部隊進展,美軍第9軍團進入格萊特白克,空降第17師之部隊搭乘英警衛裝甲第6旅之戰車,抵達陶爾斯登與海爾脫因,空降第6師亦已占領伊爾及萊姆白克。

 檢討與評析

 空地一體 發揮作戰效能

 《孫子兵法》〈軍形篇〉有云:「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此役空降作戰,美軍第17師傷亡901人,英第6師傷亡1078人,損失運輸機68架、滑翔機51架,是盟軍損失最小、完成任務最好的一次空降作戰。盟軍之得以損失輕微且圓滿達成任務,原因乃是有強大之空中掩護。在空降作戰前數小時,即攻擊德軍高射砲陣地,降落時更以空軍對目標上空實施掩護,故2個空降師得以順利降落並集結,發揮部隊之作戰能力。

 此外,盟軍更汲取「市場花園行動」的作戰經驗與教訓,強化空降縱深不足、空降時機及戰鬥支援等限制因素,發揮空降突擊特性與作戰效能,成功擊退德軍的反擊。

 奇正並用 達成作戰目的

 《孫子兵法》〈始計篇〉有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另唐太宗李世民說:「以奇為正,使敵視以為正,則吾以奇擊之;以正為奇,使敵視以為可,則吾以正擊之;混為一法,使敵莫測。」皆強調「奇」之重要性,且空降作戰皆植基於奇襲思想。但大學作戰期間,盟軍有別「平垂多點、同時著陸」慣用戰術作為,係於地面部隊發動攻擊後,在德軍反擊之前降落,仍能有效達成作戰目的,在空降戰例中堪稱空前。

 落實地形分析 克服天然障礙

 《孫子兵法》〈地形篇〉有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易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即強調善用地形之重要性。

 威塞爾附近的萊茵河因河幅較寬,且附近的沼澤地形亦是這次行動的嚴重障礙,需要足夠的資源和兵員始得以解決。因此,盟軍不僅在計畫階段完成適當的兵力部署及地面火砲支援,另藉由空中火力支援與空降部隊突擊,迅速占領橋梁並予以掩護,得以有利地面部隊渡河作戰,迅速達成作戰目的。

 結語

 盟軍在萊茵河北面的雷斯與威塞爾成功渡過萊茵河後,美英盟軍開始對德軍進行掃蕩。在南方的美軍第1軍團朝東北包圍德軍,在北方,英軍蒙哥馬利元帥則向東南方向德軍實施包圍攻擊。此舉對德國境內魯爾工業區形成重大威脅,亦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事即將進入尾聲。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