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9 

社論

【社論】國軍戰鬥意志韌如鋼 超敵勝敵

 近期以來,隨著阿富汗政局劇烈變化,部分輿論觀點將當地複雜的地緣政軍、文化情勢,不倫不類地類比臺灣,甚至「穿越」到國共內戰,認為國軍缺乏「戰鬥意志」,臺灣可能很危險。相關內容對建軍備戰現況及部隊訓練與士氣,明顯缺乏正確認知,亟需辯證澄明。

 首先,究竟何謂「戰鬥意志」?學術研究定義,見仁見智。惟質疑國軍者認為,我國非屬獨裁國家、無單一獨裁者,國軍沒有統一的意識形態與國家認同,故沒有戰鬥意志,不能作戰。此論調,無論從實證科學或邏輯經驗角度,皆禁不起檢驗。以政治學、社會學或戰略、戰史相關系統性研究可窺,軍事乃是政治的延伸,部隊能否作戰或勝敵,有諸多觀察指標。前述論者,將歷史中的特例,如納粹德軍、前蘇聯紅軍的少數作戰經驗,推論為適用所有軍隊之通則,不僅流於武斷,更是缺乏基本論辯能力、粗糙的作文,理性思辨價值不高。

 事實上,驗證國軍戰鬥意志最簡明標準,即是「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以前者而言,國軍「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言簡意賅,直陳扼要。析言之,中華民國做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實行自由民主制度,民選政府一切以民意為依歸,所有選民才是「頭家」;一旦執政者不認真,就會在選舉中被淘汰。此制度雖非盡善盡美,但廣受全球國家採納,成為一種主流價值。國軍成員很清楚,保衛中華民國,就是保衛自己信仰的自由民主價值,守護身為國家主人,而非奴僕的權力。此乃不能交換、無可取代的價值,自然值得軍人以生命捍衛。

 至於為誰而戰?國軍「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天經地義。因為對全體官兵而言,所謂「臺澎金馬百姓」,就是父母妻兒、親眷友朋,無論敵人侵略的槍林彈雨,抑或大自然帶來的無情災害,只要威脅到親族百姓,官兵必然奮勇以赴、誓死守護;此於歷年、歷次的救災任務中,均獲得最直接驗證。而「黨指揮槍」的共軍,薪資來自大陸人民的稅金,卻僅為中國共產黨一黨之私而戰,甚至在天安門廣場屠殺自己的兄弟姊妹,誰「不想作戰」,不證可知。

 更進一步分析,除無形的精神層面,尚有個鐵一般的事實,足堪證明國軍「戰鬥意志」。自民國38年至今,中共解放臺灣、「統一中國」的意圖,從未鬆懈。中共「建政」後,即宣稱其為「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堅持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臺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反對臺灣獨立、反對其他國家干預臺灣問題,並將之視為「核心利益」。中共從早年意圖武統,而有古寧頭、八二三戰役,到1960年代提出「和平解放臺灣」、鄧小平時代鼓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乃至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等,無非是軟硬兩手策略運用。直言之,中共奪取臺灣的企圖,從未稍減,且採取了各式行動,惟始終未如願。

 試問,在超過半個世紀對峙中,若無國軍堅守崗位、捍衛疆土,無數官兵用生命、血汗,展現同島一命、力抗強敵的信念,並實踐在行動上,共軍何以從未成功踏上臺灣半步?中華民國又如何能以主權國家立足國際社會,受到友盟肯定?臺灣如何能以自由活力,變身亞太民主典範,且蓬勃經濟,創新成長為亞洲矽谷?質言之,國防安全為維持臺海安定、保障政經建設之基石;官兵的戰鬥意志、軍民的團結一心,則是讓共軍難以得遂奪臺圖謀關鍵。臺灣屹立不搖數十載,就是國軍「戰鬥意志」的展現。

 據此,所謂「國軍沒有戰鬥意志」的命題,僅只是極少數人個人「觀點」,而非「事實」,國人自有思辨能力。做為自由民主國家,所有公眾意見表達,相關主政者均視之為對政策的提醒與監督,可為施政進步提供動力。這是臺灣數十年來,不斷茁壯發展關鍵,更是中共難以企及之境界。

 綜言之,在國防施政透明化、新聞自由獲得充分保障前提下,國軍部隊任何階層、任一形態的疏失或不足,皆不可能被隱瞞,且受到公眾評論,並不斷檢討精進。即使面對不理性批評,「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也是國軍一貫的態度。反觀大陸民眾若敢公開批判共軍,甚至掀開中共的「國王新衣」,輕者可能被「河蟹」(和諧),重者性命堪憂;因此,「臺灣可以公開討論軍隊有沒有戰鬥意志」的本身,就是國軍比共軍進步的優勢。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