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14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借鑑烏俄戰爭 洞悉資訊心理戰
烏軍積極抵禦俄軍進襲,加上西方各國聲援,國外媒體也採訪、拍攝世界各地烏克蘭人集會,形成輿論譴責俄軍暴行。(本報資料圖片)

◎張玲玲

 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受到國際關注的這場戰爭,是以複雜的「混合戰」(Hybrid Warfare)形式開始。「混合戰」是傳統和非常規(non-conventional)軍事活動的結合,即混合武裝和非軍事手段,在多領域戰場上具系統性的一場戰爭。尤其「資訊心理戰」是這場戰爭中備受矚目的非軍事活動,能破除敵方的資訊優勢,造成敵軍決策混亂、抵抗意志重挫,並試圖主導戰局的重要手段。

資訊戰為根基 融入心理戰

 「資訊」是現代戰爭全程最重要的變項之一,透過直接交鋒所獲得的敵方訊息,和談判桌上所獲得的資訊不盡相同。換言之,在戰場上軍事能力的相對優勢,是透過武裝衝突直接顯現;「資訊」則不然,衝突國家在進行物理性的軍事武力對抗前雖能獲得新資訊,但很容易被惡意歪曲或誇大。

 「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 IW)是一種利用和管理資訊,以利在進攻和防禦作戰行動中獲得優勢的戰略活動。與其他軍事技術得到的效果及相對於資源投入層面進行比較,「資訊戰」具有「低成本」優勢,而主要網路的運行保障則是進行資訊戰的重中之重。另作為一項軍事活動的「資訊作戰」(Information Operations, IO),則被定義為「以綜合方式與其他類型的作戰,干擾、誤導或挫敗對手與潛在對手的決策,同時保護友軍有關情報資訊之軍事活動」,故在層次上有所不同。

 「資訊戰」和「資訊作戰」屬於非暴力軍事活動,但這些活動是否屬「戰爭行為」與「須以軍事行動回應」,則一直是個具爭議性的話題。「資訊戰」的攻擊目標是作戰空間的指揮(command)、管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s)和情報(intelligence)系統,但實際上,無形的戰場已無前線可言,任何系統或其他事物都可能成為資訊戰攻擊的目標;「資訊作戰」發生的空間,則全部在「物理、資訊和決定人類意志的認知」層面中。

 此外,人工智慧(AI)和資訊通訊科技(ICT)先進的資訊生產、傳遞和通信能力,有助於現代國家在戰時建立國內外的政治性支持。故「資訊作戰」除了「攻擊、防禦和利用計算機網路」活動,也包括「電子戰」(EW)和「心理戰」(PSYOP);嚴格來說,「心理戰」被視為「資訊戰」的一部分之軍事活動。

運用假訊息 挫敵抵抗意志

 在烏俄戰爭中,兩方都擅於利用數位宣傳,於網路空間全方位地廣泛傳播戰場訊息和敘事活動,以獲得國際社會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戰爭各方,不僅是政府,還有匿名駭客、資訊科技(IT)公司和經營跨國事業的一般公民等「非國家行為者」,參與網路攻擊或進行資訊心理戰,這些人全都是直接影響戰局變化的要角。例如俄羅斯運用「聯邦安全局」(FSB,「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前身)、「軍事情報局」(GRU)、「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電視臺」和《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等官方媒體,以及與俄羅斯政府簽約合作的IT產業公司製造假新聞,展開「資訊心理戰」。

 戰爭爆發前,俄羅斯使用各種謊言為己方的挑釁進行辯護,伴隨操縱訊息、話語廣泛傳播,讓「北約東擴」成為俄羅斯入侵的根本藉口,掩飾其擴張主義企圖;另散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逃離首都基輔」、「是烏克蘭首先襲擊俄羅斯」、「烏克蘭首都被占領」等虛假訊息。作戰中,俄羅斯也透過各種誹謗烏克蘭政府及煽動對烏克蘭人仇恨的陰謀論,目的即在為其被懷疑屠殺烏克蘭人的種族滅絕和侵犯人權行為辯護。

 隨著戰爭開始,烏克蘭誓死抵抗俄羅斯所進行的資訊心理戰,被評估比俄羅斯來得更有效果。因為俄羅斯一直不斷地重複過去類似的心理戰戰術,難以取信全球,使得烏克蘭和西方早已熟悉其手法,導致俄羅斯無法達到企圖達成的戰術效果。

主動出擊 破解俄戰略意圖

 烏克蘭2004年成立「對外情報局」(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 FIS)以來,首次發布《2021年國防白皮書》中指出,俄羅斯是烏克蘭最大的安全威脅,並提及2014年入侵烏克蘭期間的主要混合戰,是一場使用社交媒體的「資訊戰」。其後,烏克蘭成立「今日烏克蘭」(Ukraine Today)、「停止造假」(Stop Fake)等以海外訊息為重點的媒體和事實核查平臺,並採「最好的宣傳就是真相」為口號,讓國內外都能接收到烏克蘭立場的資訊,反制俄羅斯的欺騙性敘事和傳播。再如烏克蘭政府的新聞部門不斷提供有關戰場新聞簡報,並協助國內和國際媒體進入衝突地區,甚至幫助烏克蘭電視和無線電廣播在俄羅斯占領的領土進行採訪,從而可在國內外不斷提供戰況訊息。

 烏克蘭與西方早已進行了各種可能的合作,以應對戰前俄羅斯的心理戰攻擊。如2020年1月底,烏克蘭心理戰部隊參加美軍位於德國的「聯合多國戰備中心」(JMRC)所舉行的「聯合決心XIII」(Combined Resolve XIII)軍事演習。當時,包括烏克蘭在內的17個國家進行為期10天的訓練,尤其美、烏雙方就伊拉克、阿富汗和2014年克里米亞被入侵事件的「資訊戰」經驗,進行交流,為合作奠定了基礎。故於2月24日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立即透過社交媒體發文,提供詳細戰情訊息,爭取國際社會具體支持,並有效蒐集世界輿論向俄羅斯施壓。

 烏克蘭將兩國之間的戰爭操作為「民主主義陣營vs.蒲亭的戰爭」,呼籲民主體制的國際社會必須團結。除了總統、官方發動的資訊戰外,與俄羅斯公眾在對戰爭和外部訊息的獲取,以及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空間上自由表達意見受到限制之下,烏克蘭公民可在臉書(Facebook)、Instagram(IG)、Telegram(TG)、推特(Twitter)等平臺,透過即時發布圖像和影音的方式直播戰爭,參與「資訊心理戰」。此外,烏克蘭公民組織「資訊科技軍」(IT Army of Ukraine)入侵俄羅斯媒體,以及發送有關俄羅斯假新聞,亦直接參與資訊戰行動,包含相互告知拆除路標,以讓俄軍迷路等行動。

完備機制 建構反制戰力

 歐洲面對愈加嚴峻的混合威脅,自2014年以來,透過北約與歐盟的合作,建立一套危機管理應對機制,在此次戰爭中支援烏克蘭心理戰和反制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並被評估為有效。因此,我國有必要參考並評估是否也加以應用。在網路空間中,亦須採跨部會合作、迫切建立相關技術和綜合應對的系統與能力,成立相關專職研究、組織和人員配套,以監測與我們有關的虛假訊息、敵人針對我方的資訊傳播情況或海外輿論之趨勢,並檢測異常的資訊流,以建構有效應對資訊心理戰整體戰力。

(作者為政大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