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5 

副刊

【墨田拾穗】因材施教

◎豐饒

 孔子教育學生除了注重品德外,更重視學生的資質;因為孔子明白:每個人的天生資質不同,用於顏淵的教育方式,用在樊遲身上未必適合。《論語.雍也篇》裡,孔子談到他的「教學心得」:「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略高深的學問;才智中等以下的人,給他講高深的學問,他聽不懂,也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雖然,人人都想追求高深學識,但因每個人的智力、悟性不同,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各種差異,因此,孔子根據學生的資質、悟性來決定教學內容,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極為深遠。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對智力層次比較低的人,深奧的道理是講不通的,這時就應考慮以其他的方法來教育學生,絕不是硬塞或強迫背誦就能讓學生了解並活用的。

 孔子把學生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四種。生而知之,就是我們說的「天才」,這種人是「不用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靠自己觀察、思考就能獲得知識或技能」,當然,這種天才是不可多得的。人世間的天才畢竟少之又少,孔子謙稱自己「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知者也。」意思是「自己的學問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因為喜愛古時的禮樂,積極學習而獲得的。」

 上古人類知識的累積,主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索、觀摩、仿效,從而建立自己的學識;隨著人類知識的累積,在前人的知識基礎上才能有所創見。因此,孔子說他是「學而知之」,就是透過閱讀與自我學習來增進學問;至於資質中上的人,單靠自己學習效果並不好,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道理即在此;唯有聽人講解,汲取廣博的觀點增進自己的智能,才能獲得更深廣的知識。

 學而知之,是積極主動學習;困而學之,則是消極被動的學習,是「遇到問題時才翻書找答案」,有時未必能如願。「困而不學」的人,在孔子眼裡是最不可取的。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和困而不學,都是對中等天資之人的教育手法;「因材施教」的目的,是讓不同資質的人做他最擅長和最感興趣的事,對個人乃至對整個社會,都是最好的結果。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