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6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北約擴大海上戰力優勢 嚇阻俄國(下)
 北約應持續對俄國施壓同時,利用不對稱優勢擴大海上嚇阻能力。圖為北約日前舉行「動力魔鬼魚24」(Dynamic Manta)反潛聯演。(取自北約Flickr)

◎李妤(譯)

(接上文)

 前蘇聯時期以降,俄國海軍重要任務之一即是維護彈道飛彈潛艦(SSBN)基地安全,以確保與西方國家抗衡的核武報復能力。為此,俄國艦隊主要劃分三大區域:距離俄國海岸線200公里內的海岸防禦區;距離1千公里以內的近海防禦區;以及2千公里以內的遠海防禦區。其核心目標是確保海岸防禦區控制權,並在近海與遠海區域實施海上封鎖。但現今,俄國已體認到長程打擊武器可對後方指管節點、後勤設施,甚至核武資產造成巨大威脅,因此持續加強防空能力。

俄軍北極海戰力有限

 確保沿岸安全仍有賴俄軍長期駐防北極海與北極地區,但目前俄軍在北極地區的海上戰力與北約國家差距相對明顯。首先是反潛能力部分,雖然俄國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下轄多艘潛艦,但其整體能力有限;俄軍雖有44架IL-38N與Tu-142反潛巡邏機,但卻是由北方艦隊與太平洋艦隊共用,因此俄軍近年來也希望增加反潛機隊規模。

 另外,俄國水面艦隊反潛能力同樣受限,「無畏級」驅逐艦已逐漸老化,而「高希柯夫海軍上將級」巡防艦,雖具備先進能力,還可搭載極音速武器,但造艦進度落後,其原因包含烏俄戰爭爆發,導致部分零件難以取得,雖然俄國後來研發替代零附件,但生產進度仍相對緩慢。而且俄國就算可取得所需零附件,但成本也大幅上升;加上俄國民用造船業也與俄軍爭奪人才和資源,使俄國造艦效率恐難以在短時間內提升。

 至於俄軍部署Tu-22M3戰略轟炸機與IL-38N反潛機的空軍基地,也面臨遭空襲的風險,雖然俄軍可將戰機轉移至內陸基地確保安全,一旦緊急狀況發生,空中戰力將耗費更多時間才能動員,因此俄國主要仍透過加強防空能力,應對空襲威脅。

 由於氣候變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威脅將持續增加,未來包含共軍潛艦都可能進入北極地區,另外,北極海的溫度與鹽度變化,還有冰層移動等因素,也可能影響潛艦匿蹤性。

新科技與地緣政治不利俄國

 各國長程武器射程不斷增加,加劇對俄國威脅。如美軍刻正研發射程可達4千公里的極音速滑翔載具,將使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邦具備從挪威海,威脅俄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的能力。除成本高昂的極音速武器與攻陸巡弋飛彈,成本相對低,但射程可達1千公里的無人機,也成為近期嚴重威脅。烏俄戰爭以來,愈來愈多國家開始關注無人機對空防造成的巨大挑戰。

 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帶來的地緣政治變化,也使俄國在波羅的海與北極地區,都面臨嚴重安全威脅,加上西方國家武器射程增加,「戰斧」飛彈可以從波羅的海或挪威海,直接對俄國本土進行打擊。雖然俄國同樣可從飛地加里寧格勒的軍事基地,制衡來自波羅的海的攻擊,但防禦來自挪威、瑞典等國海域的威脅仍非易事。

 最後,北約可能對俄國進行遠距離封鎖,一旦俄國東邊的白令海峽,或西邊「格陵蘭—冰島—英國間隙」(GIUK gap)遭封鎖,將嚴重打擊俄國與北極區域的運輸與聯繫。

 可確定的是,俄國仍保有一定資源,可在未來持續改革海上能力,進而應對北約軍力挑戰。本文認為,北約應在未來10年內積極調整海上防禦政策,建立不對稱優勢,進一步打擊俄國。

北約應持續軍演 加強施壓

 俄國主要的海上防禦區域,是距離海岸線約1千公里內,若北約盟邦能擴大對俄國威脅範圍,可達到讓俄軍分身乏術的效果,為此,本文建議,北約可以聚焦兩大方向:擴大長程攻陸能力,以及鎖定俄國過去忽視的防禦層面。

 北約透過大型軍事演習等武器展示,可迫使俄軍進行相同規模演習;而在俄國海軍有限資源,以及船艦持續老化情況下,此舉有助於達到消耗俄軍人力與武器資源的效果。例如,在1970年代冷戰時期,前蘇聯海軍曾透過「海洋」(Okean)大規模演習,展現其能夠在北大西洋對美國發動攻擊的能力。而近年來的北約「三叉戟結合」(Trident Juncture)聯演,則迫使俄國發起「海洋之盾」(Ocean Shield)聯演回應。另外,美國等北約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演習,也可達到類似效果。

 由於俄國潛艦艦隊持續老化,加上人力資源有限,以及俄國在北極地區防空能力相對不足,北約若增加潛艦在北極區域活動,將有助加強對俄國施壓。而透過在歐洲重要戰略地區,或北約與俄國邊境舉行攔截演習等,也能達到施壓效果,且攔截演習等小規模演訓,與大型聯演所引發的效果不同,兩者並行將能提升對俄國嚇阻能力。

 在此同時,一旦俄國的戰略平衡受到破壞,恐導致其與北約緊張關係急遽升溫,因此如何在加強嚇阻的同時,降低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成為布魯塞爾當局重要課題,而導致風險急遽升溫的情況包含:俄國研判其指管中心(尤其是核武指管節點)可能遭攻擊,或者通訊等重要戰略能力被破壞,導致失去對潛艦等資產的控制權,均可能導致局勢升溫。儘管如此,本文主張利用俄國在海上領域的不足,透過影響克里姆林宮戰略平衡,達到加強對俄嚇阻的效果。

 為避免北約與俄國情勢急遽惡化,可以參考前比利時外長阿梅爾(Pierre Harmel)在1967年所提出報告,他主張北約應採取嚇阻與緩和(deterrence and détente)並進的策略,在加強嚇阻的同時,透過政治手段緩和情勢;其報告也因此推動一系列全球限武措施,進而減緩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

 目前北約的海上戰力,尚未形成對俄國戰略平衡的威脅,因此本文認為可從3方面著手。首先是迫使俄國將資源轉向海上防禦,使俄軍分身乏術;接著,藉由增加俄國海軍建軍成本,使俄國意識到爆發衝突的成本將大幅上升;最後,鑒於俄國仰賴核戰略平臺,因此鎖定其海上核武發射能力,將有助於強化北約本身優勢。

 而在利用現有優勢,加強對俄國嚇阻的同時,北約也應積極強化應對未來衝突的能力,包含持續研發長程打擊能力,以及潛艦等水下戰略資產,如目前英美藉由「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擴大合作,並啟動「第2支柱」,推動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海下技術,以及極音速領域等先進軍事科技研發。另外,北約盟邦若能加強彼此研發能量,進而合作生產,將較各自展開研發計畫更具效率,有助強化各領域作戰能力,也是北約未來制定海上戰略,可以考量的重點。(完)

(譯稿來源: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研究報告)

:::

PDF電子報紙